韓國市場加速開放 中國快遞仍需努力
來源:山東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5-6-18 17:7
6月1日,在這個專屬于全球兒童的日子里,中國快遞企業卻意外地收到一份大禮。
當天簽署的中韓自貿協定,使中國的快遞企業在韓國將獲得諸多便利:包括中國快遞企業不用在韓國設立辦事處,即可在韓國開展包括空運和海運的各項國際速遞業務,并可以開展除韓國郵政部門依法保留業務外的所有國內快遞業務。“今年3月開通的空運專線運營得非常好,滿倉率很高。我們還聯合CJ大韓通運在韓國設倉,準備提供韓國到中國的全鏈路服務。”圓通速遞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現代物流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述條款對于他們進一步拓展韓國市場營造了良好政策環境,提供一定法律保障。
中韓自貿協定必然會加快中國快遞企業進軍海外市場的步伐。多位業界人士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已經簽署的中韓自貿協定有關條款對中國快遞企業的利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也不可盲目樂觀。本土快遞企業能從中分得多大的蛋糕,關鍵還取決于企業自身實力。
開放前:限制頗多
“就在上個月,申通在韓國的公司開始進入試運營階段。”6月8日,申通快遞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現代物流報》記者采訪時透露,韓國申通是申通與韓國UNC旗下公司合資成立的,由申通控股的一家快遞公司。韓國申通的總部設在首爾,目前在首爾東大門開設了一個網點。
談及中韓自貿協定的簽署,申通快遞相關負責人的言語中流露出些許“恰逢其時”的意味:“韓國申通是4月份確定的股權結構,之后對申通員工進行了全方位的培訓,以及倉儲、物流設施交接的工作。不足一個月之后,中韓自貿協定就簽署了。”
申通人士的慶幸不無道理。在協議簽署之前,中國企業進入韓國市場是受到諸多限制的。這使他們市場拓展面臨很大挑戰。“以前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貨物的通關口岸大都會選擇在香港。在香港通關的稅費會低一下,但是同時大大影響跨境包裹的寄遞時效。”
在韓國市場從事快遞服務的諸多不便之處中,通關只是冰山一角。在北京郵電大學郵政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國君看來,此前韓國對中國快遞業的開放程度并不高。
她在接受《現代物流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韓國對外資快遞在本國開展業務,很多領域和范圍都有一定的限制規定,包括在韓國當地經營方式、經營區域、服務領域。所以,目前中國快遞企業進入韓國市場,絕大多數是通過與當地企業合作的方式,而不是獨立完成快遞業務。不過,趙國君補充說,類似快遞這種市場,很多國家都是采取限制性開放的措施。
這或許就能解釋,作為中國的近鄰,中國快遞企業在韓國市場的布局與其地緣優勢不相匹配。圓通速遞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在本土快遞企業中,EMS對韓跨境快遞業務量的霸主地位無人能撼動。而占據大部分國內快遞市場民營快遞企業中,只有順豐、宅急送、圓通能開展對韓的業務,但服務的地域范圍有限。
開放后:利好有限
中韓自貿協定簽署之后,有關放開對中國快遞企業限制的條款,能否讓中國快遞企業突破現有的桎梏,更好地掘金韓國市場?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給予了肯定的回答:“這意味著中國快遞企業在韓國開展業務的限制條件將進一步減少,業務范圍得到空前擴大,將為支持中國快遞企業發展壯大、鼓勵其開拓韓國市場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法律保障。快遞企業走出去還有另外一個重大的意義,就是將對跨境電商的發展帶來很積極的促進作用。”
可以肯定的是,韓國政府對中國快遞企業開放傳遞出積極的正能量,為兩國快遞企業的合作提供很多的便利。“中韓自貿協定對于我們開展跨境電商物流業務,以及將來擴展韓國本土市場肯定會有所促進。”上述申通人士表示,這些積極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寄遞產品品種的豐富程度,進駐韓國市場方式的多樣性,以及通關效率提高等方面。中國快遞企業進入韓國市場,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環節和手續。
據申通方面介紹,韓國申通主要是基于快遞網絡,目前主要承擔跨境電商物流的工作,其他方面的業務也是為跨境快遞業務提供輔助服務的。
申通相關負責人表示,“其實,韓國申通的定位是既要做跨境物流,又計劃開展韓國本地的取派業務。但是,韓國民眾對本土企業的品牌認同度很高,我們要介入韓國本土市場比較困難。這是當下韓國申通將發展重心定位于跨境快遞業務的一個重要原因。與韓國本土企業成立合資公司,也是希望借助韓國本土品牌,加快網絡建設速度,以及提升韓國申通的品牌影響力。所以目前我們從跨境物流做起,待時機成熟之后再滲透到韓國本地市場。”
不過,申通國際事業部一位項目經理告訴《現代物流報》記者,韓國快遞市場對中國快遞企業進一步開放,對韓國申通業務拓展是有限的。該項目經理解釋說,韓國申通早在去年就計劃籌建,而中韓自貿協定內容是剛剛確定下來的。他們還是按照原來的發展規劃來實施。“隨著中韓自貿協定的簽署,相關限制的放開,肯定會提速中國快遞企業的布局。”但是趙國君話鋒一轉,“這只能說中國快遞企業拓展韓國市場的形勢正在向好,但是積極的影響短期內不會明顯體現出來。企業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資金,另一方面需要業務量的支撐。目前中國快遞企業應該從跨境電商物流這個優勢服務產品入手,通過更優質的服務體驗,吸引更多的客戶,逐步介入韓國本土的快遞市場。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怎么辦:服務和品牌兩手抓
中韓自貿協定的簽署必然會促進兩國貿易往來的進一步繁榮,給跨境電商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提升跨境快遞業務量。此外,隨著限制政策的逐步放開,提供服務于韓國本土市場的產品,也是中國快遞企業深耕韓國市場遲早要走的一步棋。
快遞行業專家趙小敏在接受《現代物流報》記者采訪時直言不諱地表示,“快遞企業服務能力能否支撐起龐大的業務規模是我比較擔心的。這需要其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服務能力的提升,放在信息系統和管理能力的打造,放在人才隊伍的建設等方面。這些都直接影響快遞企業的服務能力。”
趙小敏進一步指出,手機變磚頭、快遞泄露、快遞運毒等事件,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快遞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品牌形象,對中國快遞企業出海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中國快遞企業要更好地滲透到韓國市場,與韓國本土的大型快遞企業結盟,利用本土企業的品牌影響力,更有利于中國快遞企業分食韓國快遞市場。
其實,除了品牌形象外,通關效率也是制約跨境物流服務能力提升的一個瓶頸。這需要在推動我國海關全程信息化建設,強化在一站式通關等業務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創新,同時也需要與韓國海關運作模式的對接。這既需要國內多部門的通力合作,也需要寄遞國的政策扶持。
在政府層面上短時間內很難取得實質性突破的情況下,趙國君建議,已經“走出去”的快遞企業,在通關上是否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在某一條專線上已經形成非常流暢的通關運作流程的快遞企業之間,達成產業鏈上相互合作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