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美術與心智發展-蘭州于立剛美術
2016年08月23日 10:08 來源:
藝術體驗,保護本性,教養習慣,發現創新。
讓孩子真正回歸本性,認識世界,比較好的方式就是從藝術體驗開始。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愛的環境里,讓孩子認識上帝創造的萬事萬物,也有智慧像上帝一樣創造萬事萬物,一切皆有可能;美術課堂一樣需要培養孩子語言、習慣、好奇心和想象力、創造力、**性。
一、語言
早期語言技能越好,后期學術能力越高。
在孩子0---6歲,培養孩子的語言敏感性很重要,美術課可以通過形象啟發學生語言表達,通過觀察開發孩子智慧,學會聽、說、看、表達。用“聰”字**孩子們學會傾聽,眼睛看著老師說話,學會觀察,發現事物特征,學會表達,用語言,用繪畫用手勢肢體語言都可以表達,學會思考,養成思考習慣。美術教育中的語言一方面來自教師的**和故事啟發,另一方面來自對自然的觀察和啟示。
二、習慣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好習慣受益終身。關于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先從教師的好習慣開始,言傳身教,內容具體明確,語言通俗簡練,具體如下:
1、禮儀:“禮者,敬人也!”教師干凈整潔,自然規范,親切優雅,真誠微笑,文明語言,要有讓孩子覺得美,覺得想親近或者想像您這樣。每次上課要在門口迎接孩子們,用中英文問候:早上好,孩子們,(goodmorning boys and girls),非請勿入,孩子們自然不會亂來。有問題先舉手,眼睛看著老師說話,表達清晰,教師盡可能聽懂孩子的表達,幫助孩子豐富表達方式。“您好!”
2、秩序:“我能!”所謂規矩,對懂規矩的人來說,就是一種習慣,沒有被約束感。孩子們上幼兒園,也是類似小社會,過家家一樣也是需要學習做人的,懂得禮儀的基礎上來談規矩就好辦多了,在一個小團隊里也會懂得秩序是讓每個孩子都能平安快樂的根本。
3、需求:“我想!”要鼓勵孩子提出需求,在保證孩子基本生理習慣養成的基礎上,讓孩子對美好的事物有一種需求,激發求知、參與熱情,在參與中就會有自我價值提升的需要,孩子的智慧才會得到開發。
三、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
擁有好奇心是人們積極觀察世界、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內部動因,是與時俱進的心理品質,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幼兒美術就是要讓孩子們在體驗中激發好奇心,發現新事物,自覺接受新知識。兒童的好奇心具有幼稚性、情境性、***性和探索性等特征,要讓孩子們愛提問,敢提問,教師要在孩子的提問中發現閃光點,鼓勵孩子對未知事物的好奇與關注。在這個基礎上,讓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保護和發展。
四、**性
3--4歲是兒童行為**性快速發展階段,孩子開始有自主意識,表現出一定**性,開始自主做一些決定與行動。這個時期的美術學習,是可以通過美術進行情緒調節和自控,有自己的審美意識和與同伴感興趣的活動,在情感上漸漸消除對父母的依賴。3--5歲兒童的認知水平不斷提高,開始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進行思考,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在美術課上讓孩子敢于表達自己的感受,需要輕松愉快的氛圍。
五、綜合能力
對于幼兒而言,繪畫是一種游戲,是包括體驗、發現、分享、創造于一體的綜合活動,在玩耍與游樂中培養兒童學生繪畫、音樂以及體育運動能力。
特色與未來教室新趨向:沒有黑板的教室,處處都是教育素材。
愛是需要智慧的,教育是有方法的;每個孩子的眼、腦、手的協調使用和開發,比較好的途徑就是美術繪畫、手工、欣賞和創作。在有愛的環境里,**孩子像上帝一樣創造萬事萬物,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呢!在教育領域,一些家長和老師會發現幼兒園的“神童”上學之后卻無法跟上學習的節奏,而據我多年教育研究,發現兒童學習落后或者不愛學的原因在于沒有學會思考,孩子獲得的信息沒有建立聯系。其實,人生活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都是有依存關系并相互聯系的,怎樣把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變成孩子思考的源泉,在體驗和發現中教會學生思考,讓孩子機敏、勤學、好問,這是一個重要的條件。兒童美術學習是在體驗中開始的,有體驗就有興趣,有興趣就有發現、有創新,要創新就會激發思考,好的習慣讓孩子學會觀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創新。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和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低齡兒童的美術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美的教育,是情的滲透,是愛的流露。我的美術教師取名:“創世紀”,沒有黑板,創設情境,“情境教育”融入了美術的無痕教學,把大自然的無限美好,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通過詩一樣語言的描述或場景的設置,讓孩子置身其中,萌動情感,引起心靈的共鳴與震動,在情感的驅動下啟動想像,激起靈感,調動潛能,去點燃智慧的火花,去創造豐富奇異的世界。
相關新聞
熱門產品

為不影響業務的正常推廣,
請及時向您的服務商續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