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菌群移植有望治特應性皮炎:①10名成年和5名兒童患者參與了粘膜玫瑰單胞菌(Rm)移植的非雙盲實驗,初步驗證了該手段對治特應性皮炎(AD)安全有效;②移植來自健康志愿者(HV)的Rm,與AD癥狀減輕、類固醇外用藥物使用減少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豐度降低明顯相關;③未發現Rm移植具有副作用或并發癥;④AD患者的Rm產生表皮刺激物單甲基戊二酸和組氨醛,而HV的Rm產生促進表皮健康的磷脂酰膽堿與磷脂酰乙醇胺;⑤Rm移植治AD的有效性受疾病家族史、環境因素的影響~上海沃本提供的菌液可改善自閉癥。江西菌群移植糖尿病
在西方國家,超過4000萬老年人患有AD,占所有癡呆病例的65%以上。全球人口預期壽命的增加也導致了包括AD在內的與年齡相關的疾病患病率增加。當前,錯誤折疊的淀粉樣蛋白β(Aβ)斑塊和高磷酸化tau蛋白沉積形成的神經原纖維纏結(NFT),仍然是AD診斷的主要神經病理學標準。腸道菌群在調節腸-腦軸方面起著關鍵作用,這是一個雙向通信網絡,涉及到中樞系統、自主神經系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分支)、腸道神經系統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近期的研究表明,人類腸道菌群具有許多有益功能,例如幫助免疫系統發育、抵抗病原體、合成維生素、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等代謝物、代謝藥物、產生營養以及維持腸黏膜屏障的結構完整性~上海研究菌群移植成功案例腸道菌群移植在痛風中的應用研究。
用。通過檢測益生菌在體內的存活情況以及它們對腸道菌群的改變,我們可以更好地評估益生菌的效果,并為開發更有效的益生菌產品提供指導。目前,菌群檢測主要通過基因測序和顯微鏡觀察等方法進行。這些方法雖然已經比較成熟,但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其準確性和便捷性。未來,我們期待有更多新的技術和方法出現,以使菌群檢測更加準確、便捷和普及。總之,菌群檢測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觀察和理解人體內的微生物世界。通過它,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身體的健康狀況,預防疾病的發生,以及探索新的治療方法。
FMT起源于中醫療法,葛洪《肘后備急方》記載用人糞清經過處理后診療食物中毒、發熱、腹瀉和瀕臨死亡的患者具有奇效。西方FMT起步晚,但是發展很快。1989年,Bennel等在《柳葉刀》上報道FMT緩解潰瘍性結腸炎。盡管FMT的臨床療效突出,但是2013年之前一直被認為是“民間偏方”。直到2013年初,華盛頓大學Surawiz教授領銜的合作組將FMT寫進rCDI(復發性艱難梭菌)診療的臨床指南,這在FMT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時代》雜志將其評為2013年生物醫學的重大突破之一。隨后,多國紛紛發布了關于FMT的臨床指南/共識。菌群移植在克羅恩患者中療效較好!
2013年美國FDA將FMT列入臨床醫學指南,推薦用于復發性艱難梭菌(rCDI),同年被美國《時代》雜志評選為“世界醫學突破”之一。
2016年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學分會兒科微生態組發布了《關于兒童糞菌移植技術規范的共識》,對開展糞菌移植需必備的基本條件、兒童糞菌移植操作流程和安全性保障進行了規定。
2017年歐洲共識報告《糞菌移植的臨床應用和操作》也推薦FMT用于復發性艱難梭菌(rCDI)。
2018年英國胃腸病學會聯合醫療學會共同發布了《糞菌移植在復發性難治性艱難梭菌以及其他潛在并發癥》指南,針對FMT在復發性難治性艱難梭菌以及其他潛在并發癥的相關內容提供指導建議。 菌群移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福音!山東研究菌群移植**共識
菌群移植在肝臟疾病中的應用!江西菌群移植糖尿病
近20年來,全球范圍內兒童自閉癥(ASD)患病率***升高,特別是在“譜系”障礙的概念提出后。一些國際組織估計世界范圍內ASD患病率為1%。從2000年起,我國多個城市也對ASD的患病率做過調查,報道的患病率在0.1%~0.75%之間。腸道微生物群可以通過神經內分泌、神經免疫和自主神經系統影響大腦發育和行為,即腦-腸軸之間的信息交互作用。因此改變自閉癥患者腸道菌群,有望調節其社交行為、應激誘導行為以及學習和記憶表現。人體腸道內有超過1000種細菌以及古細菌等微生物,他們共同構成了腸道微生態,新的研究發現自閉癥與腸道微生態失衡關系密切。患兒的腸道微生態不同于健康兒童,研究表明通過重塑腸道微生態可以減輕自閉癥譜系的相關癥狀評分。江西菌群移植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