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T使用劑量標準單次糞便的使用量30~60g/次均有報道s。目前,大多數研究使用糞便50g/次!。然而,較近有研究顯示,即使30g的糞便也可達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同一疾病不同受體、或者不同疾病間受體腸道菌群差異較大,供體之間腸道菌群差異也較大,單一使用糞便重量來衡量不夠精確,目前主要以16SRNA來檢測供體和受體間腸道菌群豐度和多樣性,該方法并不能鑒別細菌的活性,忽略必須移植活菌方可產生作用,因此以每次移植的活菌數量作為標準更精確,且移植的活菌量還需個體化。1.移植以活菌量作為劑量標準,每次移植的活菌量需≥2.5x10“CFU(2C);2.成人移植糞便量需>30g/次,兒童以1g/kg體質量計算(2C)。特定菌群移植針對某些已知有益菌株進行定向移植。貴州結直腸菌群移植
目前,移植次數和移植周期無統一標準。在FMT大部分的研究中,均使用單次移植。對初始FMT無反應的患者進行重復FMT,可獲得較高的成功率;即使是對初次FMT反應不佳的患者也是如此!-.,s59]。無論是第1次使用失敗或者復發的患者,第2次FMT的成功率似乎很高,因此對部分FMT無效的CDI患者,可在24~72h內重復使用。對于偽膜性結腸炎FMT技術失敗的患者,每3d重復1次FMT可獲得成功。早期、重復的FMT技術,可以提高CDI的療效(70%~100%)[6-6]CDI疾病病因相對單一,單次的FMT技術、或者次數較少的重復使用可獲得較高的有效率,但對于在宿主-微生物組相互作用更復雜的疾病中,可能需要更為有規律的療程和更長的使用周期。如對潰瘍性結腸炎的兩項臨床研究發現,連續8周的FMT技術可獲得較高的臨床緩解,因此建議進行FMT次數的強化效果。有研究顯示,增加移植劑量和次數可增加療效54。但嚴格篩選供體的糞便為有限的資源,在確保療效的前提下,盡量減少糞便資源和醫療資源的浪費,即對于不同的疾病,需要形成科學合理的周期。廣東受體菌群移植技術特定菌群移植針對特定菌群組成進行有目的性移植。
制定標準如下。1.糞便采集:應采用無菌容器采集,糞便重量不少于100g,性狀為Bristol評分標準中3~5分方為合格,立即進入菌液制作流程,或立即密封后2~8℃保存。2.制作流程:每次需取不少于50g糞便與無菌生理鹽水以1∶3比例混合,充分攪拌混勻后過濾,從糞便排出體外至菌液制作完成應保證在6h以內,整個處理過程應在無菌環境下操作。每批次菌液應隨機抽取5%進行凍存保留1年,用作使用后追溯。3.凍存與復融:菌液制備完成后放置?80℃保存,6個月之內使用不影響療效;如放置?20℃保存,應在1~4周內使用。使用前放置室溫復融,6h內輸注;如使用水浴鍋復融,則水溫不得超過37℃。
洗滌菌群移植作為一種新興的生物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洗滌菌群移植已經在皮膚疾病醫療、腸道健康維護等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在其他領域的應用也在不斷拓展。特定的洗滌和處理流程在洗滌菌群移植中起著重要作用,其優化將進一步提高洗滌菌群移植的效果和應用范圍。洗滌菌群移植的特定洗滌流程可以通過選擇更加溫和的洗滌劑和消毒劑來優化。傳統的洗滌劑和消毒劑可能對有益菌群產生不良影響,降低其活性和存活率。因此,研發更加溫和的洗滌劑和消毒劑,以減少對有益菌群的損害,是優化洗滌流程的重要方向。菌群移植的長期療效和安全性仍需進一步大規模臨床研究。
配制管理1.醫療機構或者企業應按規定,建設標準的P2實驗室或GMP車間,有單獨的二次更衣室和配制室(包含刷洗消毒區、配制區和發放區),且各分區明確。其供水、排水、清潔消毒、個人衛生、通風和照明等配制設施,均應符合P2實驗室或者GMP車間的相關規定,與污染源隔離,不能有明溝,做到人流與物流分開,有標準的傳遞窗口,可配備自動的糞菌處理儀和冷凍干燥機。2.制定領料控制要求并保存記錄。結合配制產品特點和工藝標準要求,建立配制場所溫度和空氣的潔凈度和濕度標準,并制定相關微生物監測及消毒清潔制度。配制人員進入配制區需二次更衣,且接受定期或不定期體表微生物檢查。初幼菌群移植為嚴重腸道菌群失衡的患者提供新的醫療方式。浙江菌群移植微生態制劑
初幼菌群移植可能在預防或緩解與腸道相關的疾病中有效。貴州結直腸菌群移植
腸內灌注劑型是一種直接將初幼菌群移植到腸道的方法。腸內灌注劑型可以通過胃管或結腸鏡等方式將初幼菌群直接送達到腸道,使其迅速定植。這種劑型形式適用于那些胃腸道功能受損或無法通過口服劑型進行移植的患者。腸內灌注劑型具有直接、高效的特點,可以快速改善腸道菌群失衡的情況。注射劑型是一種通過皮下或靜脈注射的方式進行移植的方法。注射劑型適用于那些無法通過口服或腸內灌注劑型進行移植的患者,如消化道功能障礙或嚴重胃腸道疾病患者。注射劑型具有直接、快速的特點,可以迅速將初幼菌群引入到人體內,恢復腸道菌群平衡。貴州結直腸菌群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