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T劑量標準單次糞便的使用量30~60g/次均有報道s。目前,大多數研究使用糞便50g/次。然而,近期有研究顯示,即使30g的糞便也可達到良好療效!67。但是,同一疾病不同受體、或者不同疾病間受體腸道菌群差異較大,供體之間腸道菌群差異也較大,單一使用糞便重量來衡量不夠精確,目前主要以16SRNA來檢測供體和受體間腸道菌群豐度和多樣性,該方法并不能鑒別細菌的活性,忽略必須移植活菌方可產生作用,因此以每次移植的活菌數量作為標準更精確,且移植的活菌量還需個體化。1.移植以活菌量作為劑量標準,每次移植的活菌量需>2.5x10”CFU(2C);2.成人移植糞便量需>30g/每次,兒童以1g/kg體質量計算(2C)。初幼菌群移植可能有助于預防嬰幼兒期肥胖和代謝紊亂。河南有益菌群移植技術
消毒隔離要求:(一)紫外線消毒應進行日常監測、紫外燈管照射強度監測和生物監測。日常監測包括燈管應用時間、累計照射時間和使用人簽名。對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燈管內進行照射強度監測,新燈管的照射強度不得低于100μW/cm2,使用中燈管的照射強度不得低于70μW/cm2,照射強度監測應每半年進行一次。生物監測必要時進行,經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氣中的自然菌應減少90.00%以上,人工染菌殺滅率應達到99.90%。(二)使用中的消毒劑和滅菌劑應進行生物和化學監測。消毒劑每季度監測一次,其細菌含量必須<100cfu/ml,不得檢出致病性微生物;滅菌劑每月監測一次,不得檢出任何微生物。化學監測:應根據消毒、滅菌劑的性能定期監測,如含氯消毒劑和過氧乙酸等,應每日監測;對戊二醛的監測應每周不少于一次。應同時對消毒和滅菌物品進行消毒和滅菌效果監測,消毒物品不得檢出致病性微生物,滅菌物品不得檢出任何微生物。河南有益菌群移植技術菌群移植可能有助于預防或緩解抑郁等與腸道相關的疾病。
FMT人選和排除標準(流程圖見圖1)目前,臨床指南及共識推薦FMT復發性或難治性艱難梭菌傳染中。除此之外,FMT在消化系統的疾病(如IBD、IBS、功能性肝性腦病等)神經精神系統疾病(如自閉、焦慮、抑郁癥和帕金森疾病)代謝性疾病(糖尿病、肥胖癥、脂肪肝和高脂血癥)和免疫性系統性疾病(如腫瘤免疫、過敏性疾病以及慢性疲勞綜合征)等病種,均顯示出一定的臨床療效[5.1.14.19]。目前,對FMT的適應證介于過度寬泛和過度嚴格的矛盾之中,部分學者過度夸大FMT的作用,而另一部分學者對FMT表現消極心態,這兩者均會阻礙FMT的科學發展。
FMT管理委員會的主要職責如下。1.制定技術準入、倫理、適應證、定期評估和退出制度,并定期編寫和修訂醫院FMT診療手冊。2.建立FMT菌液和膠囊的進出庫及相應財務管理制度,保證FMT的全程可追溯性。建立相關采購、驗收要求、保管制度和倉儲場所的安全衛生制度等。3.對醫務人員進行FMT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和技術規范培訓,加強多學科團隊合作;組織對患者合理使用FMT的健康宣教工作。4.定期監測和評估臨床應用的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的事件收集記錄處理,定期分析、評估、上報監測數據并發布相關信息,提高醫院FMT的應用安全性和規范性。5.接受省市級FMT質量控制中心FMT專業人士委員會的督導。菌群移植后的長期效果如何尚需持續關注和進一步的臨床觀察。
開展機構的審查 、資質的認證 、 FMT 供體的篩選與管理、標準化菌液和膠囊的制備 與質量控制、FMT 移植方式、FMT 移植是作為技術 還是藥物等,仍需要進一步明確和標準化。我 國 FMT 臨床應用目前處于初始 、但又快速發展的 階段,上述問題的明確對國內 FMT 的健康發展尤 為關鍵 。 目前,除了上海市衛健委出臺的“菌群移 植技術管理規范 ”外,尚無任何其他層面的管理規 范來引導 FMT 的健康發展 。 因此,為規范 FMT 的 臨床應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院管理研究所組 織相關領域專業人士討論制定了該共識,以期規范我國 FMT 的臨床應用,促進 FMT 的良性健康發展。初幼菌群移植為嚴重腸道菌群失衡的患者提供新的醫療方式。浙江受體菌群移植供體
菌群移植可能在改善腸道功能障礙、減輕癥狀方面發揮作用。河南有益菌群移植技術
洗滌菌群移植作為一種新興的生物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洗滌菌群移植已經在皮膚疾病醫療、腸道健康維護等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在其他領域的應用也在不斷拓展。特定的洗滌和處理流程在洗滌菌群移植中起著重要作用,其優化將進一步提高洗滌菌群移植的效果和應用范圍。洗滌菌群移植的特定洗滌流程可以通過選擇更加溫和的洗滌劑和消毒劑來優化。傳統的洗滌劑和消毒劑可能對有益菌群產生不良影響,降低其活性和存活率。因此,研發更加溫和的洗滌劑和消毒劑,以減少對有益菌群的損害,是優化洗滌流程的重要方向。河南有益菌群移植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