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丁山鄉 越城鎮 梅花鄉 保安藏族鄉 大屯鄉 瓦巖鄉 板橋鄉 西山鄉 鐵西鄉 大花鄉 爾覺鄉 南箐鄉 大瑞鄉 馬拖鄉 新鄉鄉 普雄鎮 乃托鎮 新民鎮 中所鎮 河東鄉 竹阿覺鄉 瓦里覺鄉 瓦曲乃烏鄉 申普鄉 瓦曲覺鄉 申果鄉 瓦普莫鄉 書古鄉 拉普鄉 保石鄉 拉吉鄉 古二鄉 爾賽鄉 依洛地壩鄉 德吉鄉 樂青地鄉 拉白鄉 貢莫鄉 四甘普鄉 五里箐鄉 |
長途區號:0834 | 郵政編碼:616650 | 面積:2257平方公里 |
車牌號碼:川W | 行政代碼:513434 | 人口:27萬人 |
隸屬政區: 涼山州 | 行政級別:縣 政府地址:越城鎮 |
越西縣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北部,東鄰美姑縣,南接昭覺縣、喜德縣,西界冕寧,北連甘洛縣、石棉。幅員面積2256.47平方公里,轄9個地區工委、5鎮、36個鄉、288個村、908個村民小組、2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23.45萬人,
縣境內多山,氣候屬西昌巴塘亞熱氣候區,天氣涼爽,雨量充沛,四季不太分明。物產豐富,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馬鈴薯、小麥、蕎麥。土特產有蘋果、花椒、核桃、生漆。野生藥材有天麻、貝母、蟲草、杜仲等162科903種。珍貴樹種有連香樹、潤南、香樟、楠木等。珍貴動物有大小熊貓、虎、豹、獼猴、獐子、黑熊等。礦產主要有煤、鐵、鉛、鋅、硫鐵礦、白云石、大理石、石灰石、水晶石、泥炭土等。已探明儲量煤炭為5844萬噸(多為無煙煤),赤鐵礦1.2億噸,磷礦1500萬噸,石灰石3億噸,大理石1000萬立方米,花崗石300萬立方米,泥炭1億噸。此外,褐鐵礦、鉛鋅礦、水晶石、硅石、玄武石、高嶺土、石英等儲量也很豐富。全縣水力蘊藏量大,水位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為64.14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7.93萬千瓦,目前已開發利用的僅2.4萬千瓦。
優越的環境,豐富的物產,充沛的光、熱、水等資源,使越西成為發展農業的適宜區,并為越西發展工業提供了先決條件,也為外來投資者創造了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越西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中冕公路開通后,越西至州府西昌的距離縮短到135公里,境內成昆鐵路通車里程達79公里,省道烏金路自北向南縱貫越西,鐵路公路縱橫交錯,形成四通八達的運輸網絡。通信手段先進,現已開通光纖程控電話、移動通信、無線尋呼、互聯網等。進一步縮短了越西與外部的時空距離。
改革開放以來,越西國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近年來,通過內聯外引,招商引資等方式,在縣境內建成了一批項目,并逐步產生較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引進實業家羅曉波投資1500萬元,盤活了電鋅存量資產;成昆鐵路輸變電線路越西220千伏變電站建成投產;與西昌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合資建設的裝機2×6300千瓦的鐵馬二級電站投產發電;引進成都矩星高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建設的越西管道燃氣站已初步建成進入試運行;引資新建了越西縣靈峰肉類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引進山東碳化硅廠創辦了電冶結合高耗能企業,與四川大學合作創辦了朝陽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等項目。
行政區劃
越西縣轄5個鎮、34個鄉、1個民族鄉:越城鎮、中所鎮、新民鎮、乃托鎮、普雄鎮、新鄉鄉、馬拖鄉、大瑞鄉、南箐鄉、丁山鄉、大花鄉、河東鄉、西山鄉、板橋鄉、瓦巖鄉、大屯鄉、保安藏族鄉、白果鄉、梅花鄉、拉普鄉、鐵西鄉、爾覺鄉、四甘普鄉、貢莫鄉、拉白鄉、樂青地鄉、德吉鄉、依洛地壩鄉、爾賽鄉、古二鄉、竹阿覺鄉、保石鄉、五里箐鄉、書古鄉、瓦普莫鄉、申果鄉、瓦曲覺鄉、申普鄉、瓦里覺鄉、拉吉鄉。
歷史沿革
1959年普雄、越雋兩縣合并置越西縣。因縣境越西河而得名。
2000年,越西縣轄5個鎮、36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37800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越城鎮 26571 中所鎮 8887 新民鎮 9247 乃托鎮 7312 普雄鎮 15911 新鄉鄉 2383 馬拖鄉 8926 大瑞鄉 11475 南箐鄉 7752 丁山鄉 5873 大花鄉 5479 河東鄉 7310 西山鄉 4421 板橋鄉 7148 瓦巖鄉 6114 大屯鄉 7809 保安藏族鄉 3923 白果鄉 5066 梅花鄉 3261 拉普鄉 5607 鐵西鄉 4149 爾覺鄉 4687 四甘普鄉 4284 貢莫鄉 5403 拉白鄉 2135 樂青地鄉 5213 德吉鄉 2120 依洛地壩鄉 6574 爾賽鄉 4646 古二鄉 3244 竹阿覺鄉 2759 保石鄉 3196 五里箐鄉 5161 書古鄉 5389 瓦菩莫鄉 2592 申果鄉 2594 瓦曲覺鄉 2734 申普鄉 4067 瓦曲乃烏鄉 405 瓦里覺鄉 2991 拉吉鄉 2982
2004年,越西縣轄5個鎮(越城、普雄、乃托、新民、中所)、35個鄉(河東、西山、大花、南箐、大瑞、馬拖、新鄉、板橋、瓦巖、梅花、白果、鐵西、拉普、爾覺、德吉、爾賽、保石、拉吉、貢莫、書古、大屯、丁山、古二、拉白、四甘普、樂青地、五里箐、瓦普莫、瓦里覺、瓦曲覺、瓦曲乃烏、依洛地壩)、1個民族鄉(保安藏族)。
經濟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加快。1998年10月,中冕公路建成通車,縮短越西至西昌里程34公里;1999年末,成昆鐵路電氣化建設220千伏安輸變電站建成投入運營;2000年初裝機2×6300千瓦的鐵馬二級電站投入運營,三叉河、鐵西電站等一批小電站相繼建成投產,電力瓶頸得到一定緩解。通訊建設超常規發展,已開展光纖程控、移動通訊、無線尋呼、互聯網絡,縮短了越西與外部的時空距離。
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取得成效。1999年,越西列為對外國人全境開放縣。通過內聯外引、招商引資等方式。引進實業家羅曉波先生投資1500萬元,盤活了電鋅存量資產,實現電鋅、磷肥租賃經營;鐵馬二級電站、管道燃氣、肉類食品、副食品加工、碳化硅等一批項目相繼投產;縣城道路改造竣工,房地產開發啟動,舊城改造取得實質性進展。
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商貿、糧食、醫藥等一批企業實現帶資解體、改制重組,企業重現生機。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縣區可使用土地面積22.0196萬公頃,規劃中工業用地0.169萬公頃,農業用地2.38094萬公頃,其它用地城鎮279.8公頃,農村居民3915.9公頃。
礦產資源:
越西礦產資源豐富,目前發現礦種有鐵、銅、鉛鋅、煤炭、泥炭、硫鐵礦、白云石、水晶等十多種礦產。其中赤鐵礦累計探明儲量1.2億噸,硫鐵礦5000萬噸,煤炭5844萬噸(多為無煙煤),泥炭1億噸,白云石7000萬噸。
白云石石質優大,是越西縣的拳頭產品,按部頒標準可達特級熔煉。
赤鐵礦:儲量大,品位高,含鐵平均地質品位45%,最高品位67%。
硫鐵礦:礦山遍布越西全境,以有害元素含量低(雙零),出酸率高等優點深得用戶歡迎。
泥炭:儲量大,質量好,開采條件佳,是花卉栽培,復合肥生產的理想原料,其質量可與紅原泥炭媲美。
森林資源:
越西縣國土總面積225656.0公頃,其中林業用地129626.0公頃,占57.4%。林業用地中有林地38318.7公頃,占29.6%,無林地56077.8公頃,占43.3%,疏林地6558.0公頃,灌木林地26895.6公頃。全縣活立木總蓄積3197515立方米,森林覆蓋率28.9%。
越西縣植物資源豐富,分布樹種65科230種,主要優勢樹種有冷杉、云南松、樺山松、華木\榿木、櫟類等。全縣投產經濟林木156萬株,以花椒、蘋果為主。全縣區劃林業用地面積124418.4公頃,其中生態公益林98430.7公頃,商品林18119.2公頃,兼用林5850.3公頃,為林業分類經營改革打下基礎。縣內可供藥用植物162科903種,常用中藥和稀有名貴藥材150多種,可供開發利用的有蕨類、蟲草、雞棕等。全縣野生動物有21科48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大熊貓、云豹、金錢豹、灰腹角雉等;二類保護動物有小熊貓、蘇門羚、短尾猴、金貓、斑羚、巖羊、水獺、穿山甲、獼猴、綠尾紅雉、白腹錦雞等。
水利資源
越西縣河流縱橫,水資源豐富,河流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9條河流。其中,有兩條流域面積達500平方公里以上。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22.624億立方米,另有溶水3.286億立方,徑流總量25.91億立方米。河床坡度大、落差集中,有利水能資源開發。全縣水能蘊藏量64.16萬千瓦,可開發量17.93萬千瓦。普雄河、越西河、漫灘河是縣內水能資源主要河流,其中普雄河水能蘊藏量為9.07萬千瓦,可開發量3.624萬千瓦,占全縣總可開發量的20.2%;越西河水能理論蘊藏量為23.314萬千瓦,可開發量5.026萬千瓦,占全縣總開發量的28.9%;漫灘河水能理論蘊藏量為23.123萬千瓦,可開發量8.291萬千瓦,占全縣總可開發量的46.25%,現已開發2.46萬千瓦(包括在建的白沙河二級電站)。
越西水利工程始于清道光五年(1826年),當時興修的西山堰,至今仍灌溉著西山下和縣城西北一帶農田。其后歷經清末、民國、解放后幾個時期維修建造,整治完善,現已有灌溉渠堰127條,電力提灌站7座,控灌面積58240畝。。
旅游資源:
越西縣旅游以“南方絲綢古道”為主線,各景點均在“古道”旁。重點旅游點在縣城以北有“樹銜碑”、“天皇寺”;在城以南有“零關古道”、“文昌帝君誕生地(文昌宮)遺址”。
樹銜碑:位于縣城城北18公里處。屬“縣級自然奇觀保護點”。景點為清代一漢族墓碑,被墳上一大樹銜起,提斷墓碑。樹銜首大半截石碑生長達0.6米,形成一大奇觀。此景點已錄入《中國旅游名勝大辭典》。景點近100平方米,地處一片良田之中,四面環山。
天皇寺:城北5公里處的山崗上。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佛教寺院。有許多有趣的傳說、故事、詩、楹平。面積50畝。
零關古道、文昌帝君誕生遺址:位于縣城南5公里處的公路旁。“零關古道”有“丁山橋”、摩崖石刻“零關”,是“古道”遺跡。橋建于明朝以前;“零關”屬清代古跡。“文昌帝君誕生遺址”,即“文昌宮”遺址,是文昌帝君誕生的地方。文昌帝君與孔夫子齊名,是文神。遍及全國的文昌文化由此傳出,資料記載:文昌帝君于晉太康八年(287年)誕生于此處……
“南方絲綢古道”的各驛站遺跡、古寨,以及古道遺跡等,給各景點增加神秘特色。
基礎設施
電廠和裝機能力,輸變電能力:
越西縣水能資源十分豐富,理論蘊藏量64.16萬千瓦,可開發量17.93萬千瓦,現已開發2.46萬千瓦(包括在建的白沙河二級電站),占可開發量的13.7%。截至2000年,全縣水電電源裝機已達59處69臺,容量10400千瓦(不包括鐵馬二級電站)。其中:并入縣電網裝機已達9處17臺,容量9535千瓦;國營電站5處10臺,容量7750千瓦;農村(包括鐵西電站)54處59臺,容量2650千瓦。
全縣擁有輸配電線路總長1214公里。其中:35千伏線路87公里;10千伏線路412公里(國營電網286.5公里,農村電網125.5公里);0.4千伏線路715公里(國營534公里,農村181公里)。
擁有城關110千伏變電站1處,容量10000千伏安;35千伏降壓站2處,容量10000千伏安(普雄降壓站1臺2000千伏安;川西水泥廠降壓站2臺容量8000千伏安)。
擁有配電變壓器397臺,容量19240千伏安(其中:國營314臺,容量15010千伏安;農村83臺,容量4230千伏安)。
擁有電源升壓站11處16臺,容量18580千伏安(其中,國營5處9臺16975千伏安,農村6處7臺,容量1605千伏安)。
截至2000年,全縣通電鄉41個,鄉通電率100%;通電村265個,村通電率92%;通電戶53664戶,戶通電率93.3%;電炊戶11439戶,戶用電率20%。人均用電量267.5千瓦時;戶均生活用電量341.9千瓦時。
公路和城市建設情況:
越西縣現有通車里程515.9公里,其中有省道128公里,縣道200.7公里,鄉村道187.2公里。投資350萬元,整修縣城主街道水泥街面1800米長及相應配套設施。制定招商引資房地產開發建設,沿街各單位新建整齊大樓,總投資700萬元,建筑面積3.1萬平方米,改觀縣城主街道面貌。投資50萬元,整改安裝縣城供水主管道,有效地解決縣城供水不足。
企業概況
以川西水泥廠為代表,越西縣目前還有索瑪鋅品廠、碳化硅廠、電力公司、朝陽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網眼袋廠、自來水公司等企業。其中骨干企業川西水泥廠始建于1986年,擁有固定資產1.15億元,核定生產能力20萬噸,職工535人。1999年年產水泥14萬噸,實現產值3296.6萬元,稅金400余萬元;索瑪鋅品廠1999年年產電鋅2687.82噸,磷肥11191噸,實現產值1643萬元,創歷史最好水平;縣電力公司始建于1958年,公司擁有資產3190萬元,職工300余人,自營電站6座,裝機容量6800千瓦,1999年銷售收入969萬元,實現利潤205萬元,上繳稅金130萬元。越西縣碳化硅廠、朝陽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網眼袋廠是越西縣通過招商引資引入山東省棗莊市碳化硅廠、四川大學、浙江玻璃投資商分別投資興辦的企業,現已建成投產,預計產值為碳化硅廠1200萬元,朝陽食品公司1200萬元,網眼袋廠280萬元。
民族風情
越西縣主要居住有彝、漢、藏、回4種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65%。越西彝族的服飾、風俗與涼山州其它縣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
男裝:藍、黃、紅布纏頭,左前方纏繞一束“英雄結”。上身穿窄袖、緊身、斜扣的短裝上衣,上衣外披“擦爾瓦”。下身穿“大褲腳”下裝。領口、袖口、褲腳邊、襟邊均繡有花邊。
女裝:未婚姑娘梳發辮,中纏紅頭繩,藍紅布繡花頭帕疊似瓦片,發辮經頭帕中段覆蓋頭上。上身穿高領斜扣鑲花邊短衫,外套白毛鑲邊領褂,衣袖繡三角形對稱花紋。耳綴銀箔泡花。下身穿筒形褶紋兩節裙。婚后改穿三節百褶裙。婚后婦女頭戴茶葉形狀青藍布夾帽,帽檐及后腦處繡簡易花紋。中老年婦女的上衣較寬大,長可及膝。婦女和男子一樣,常披“擦爾瓦”和披氈。
彝族婦女心靈手巧,她們刺繡的鑲邊花紋有:日、月、星、彩虹、白云、山、水、波紋、雞冠、羊角、牛眼、樹葉、花卉、什物器皿、古老錢、幾何圖案等。色調和諧,繡工精細。
彝族人民普遍好客,誠摯大方。無論認識與否,到了彝家,主人都熱情接待,殺雞、仔豬、羊等待客。敬客人吃雞頭,客人走時送半邊豬頭或一塊羊膀肉。家中人員除陪客的外,須讓客人吃后才吃。敬酒是普遍的禮俗。遇著熟人,敬你半斤必回敬半斤,習俗“轉轉酒”,如果拒飲敬酒,視為不禮貌。
彝族的節日有火把節、彝族年。火把節是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7月24日,節日里人們要耍火把,還有斗牛、摔跤、賽歌、賽馬、跳舞等比賽活動。整個節日是“火的旋律、歌的海洋、力的角逐、愛的升華”。
彝族年沒有國定的日期,一般按彝歷兔月(農歷十月)。過年的第一天稱“庫色”。炊具、餐具、刀子要經過“樂察蘇”以驅除邪惡。殺年豬后,先取些豬肉,砣砣肉和米飯都是煮好后,各舀一盆,上放湯勺祭祖后,全家才正式吃年飯。彝族年要過三天,每天都有不同的儀式。
宗教信仰
原始宗教
民主改革前,處于奴隸社會的彝族地區信仰停留在原始階段。畢摩:畢摩是彝族中的祭師,是專職的宗教職業者,經家傳或學習而成。作法的主要法具有經書、簽筒、神鈴、法帽、法扇等。活動多是安靈、送靈以及為人招魂、禳災、驅鬼、治病、預卜和協助家支頭人對某些糾紛進行神明裁決。其中安靈、送靈是畢摩經常進行的最具有特色的活動。蘇尼:蘇尼是彝族社會較早的神職人員,即為“巫師”,地位較畢摩低。男女均有;女性蘇尼稱為“莫尼”。蘇尼不懂經典,也不是師承而來,作法無一定儀式,主要法器是羊皮鼓。蘇尼進行占卜活動的方式有看豬脾,燒羊胛骨、雞足、舌卜、砍木刻等。
佛教:封建時代,漢民族普通崇敬神靈,深信佛教“因果報應”說教。因而,自發捐助,普建神廟,就近朝拜。明清期間,僅有萬人的城區,建有寺、廟、庵等,以天皇古寺為隆盛。清同治五年(1866年),遂寧海源和尚應邀來縣主持整修天皇古寺。此后以天皇古寺為主開展“我佛慈悲”等教義活動。每年正月初二至初九日,香火最旺,前往進香朝佛的人絡繹不絕。縣內藏族信仰喇嘛教,即藏傳佛教的本波派,神職人員俗稱“蘇宛”。還信仰本地原始宗教,從職人員俗稱“煞巴”。無論是婚喪嫁娶,出門遠行、播種收割等,都要請“蘇宛”、“煞巴”念經卜吉兇禍福。宗教意識感情滲透于民之中,同民族習俗交織融合。
道教:崇老子、東華少陰君。明洪武時,城外南街建真武觀,為道士仰奉團拜之所,屬南宗全真派。民國初年廢止。
伊斯蘭教:越西縣內第一個清真寺在元末明初建于保安。為便于南北居住的回民朝拜,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越西石城竣工后,將保安清真寺遷至城內敦化巷拐角處建新寺。同治十三年(1874年),守備場同先令將清真寺搬遷至南門左側三倒拐建寺。“文化大革命”中,清真寺被拆除,經典被查抄,寺基被人侵占。1988年在原址重新修建清真寺。
天主教: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法籍光司鐸(神甫)來縣城傳教,在中所街上及新民茶園設經堂。之后,中中所陶姓住宅設教堂,當地群眾視為“邪教”,將其搗毀。民國5年(1916年),路司鐸在縣城城隍廟巷建教堂“永安公”。教堂有神甫1人,會長、修生童貞女、傳教士及教書先生多人。教堂經費由西昌主教區核撥。“永安公”神甫更迭共8人,其中法國籍4人,中國籍4人。
基督教:民國36年(1947年)組建,年底上報有教徒465人,附設于永安公福音堂。解放初,隨天主教堂關閉而停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