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qū)劃:沿溪鎮(zhèn) 棖沖鎮(zhèn) 太平橋鎮(zhèn) 文家市鎮(zhèn) 金剛鎮(zhèn) 大瑤鎮(zhèn) 瀏陽市沙市鎮(zhèn) 古港鎮(zhèn) 永安鎮(zhèn) 達滸鎮(zhèn) 張坊鎮(zhèn) 官渡鎮(zhèn) 大圍山鎮(zhèn) 社港鎮(zhèn) 瀏陽市淳口鎮(zhèn) 永和鎮(zhèn) 洞陽鎮(zhèn) 官橋鄉(xiāng) 葛家鄉(xiāng) 楊花鄉(xiāng) 溪江鄉(xiāng) 高坪鄉(xiāng) 三口鄉(xiāng) 鎮(zhèn)頭鎮(zhèn) 小河鄉(xiāng) 普跡鎮(zhèn) 柏加鎮(zhèn) 中和鎮(zhèn) 澄潭江鎮(zhèn) 龍伏鎮(zhèn) 北盛鎮(zhèn) 蕉溪鄉(xiāng) 七寶山鄉(xiāng) |
長途區(qū)號:0731 | 郵政編碼:410000 | |
車牌號碼:湘A | 行政代碼:430181 | |
隸屬政區(qū): 長沙 | 行政級別:縣級市 |
隸屬長沙市,位于湖南東部偏北,東鄰江西省銅鼓、萬載、宜春;南接江西省萍鄉(xiāng)及湖南省醴陵、株洲;西倚省會長沙;北界岳陽市平江。處于長沙、株洲、湘潭三市“金三角”地帶,距省會長沙60公里,距黃花國際機場40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50公里。
瀏陽市地域東西寬105.8公里,南北長80.9公里,總面積5007平方公里。全市轄37個鄉(xiāng)、鎮(zhèn)和街道辦事處,總?cè)丝?33萬。瀏陽市經(jīng)濟以鞭炮煙花、生物醫(yī)藥、紡織服裝、建筑材料、機械制造、礦產(chǎn)冶煉、食品加工、化工塑料、竹木加工、花卉苗木等十大產(chǎn)業(yè)為支撐。其中鞭炮煙花、生物醫(yī)藥、紡織服裝和花卉苗木頗有影響。奧運開幕式瀏陽煙花照靚鳥巢
鞭炮煙花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享譽全球,“瀏陽花炮”的生產(chǎn)具相當規(guī)模。早在光緒年間,它已銷往香港、澳門、南洋諸國,成為名牌產(chǎn)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瀏陽花炮發(fā)展到外銷五大洲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內(nèi)銷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qū),其品種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13大類三千多個。1995年瀏陽市被國家授予"中國煙花之鄉(xiāng)"的榮譽稱號;2002年成立國際煙花協(xié)會(IFA),總部常設瀏陽;2003年國家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對瀏陽花炮實施原產(chǎn)地域產(chǎn)品保護;2004年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瀏陽花炮"馳名商標。
“中國花木之鄉(xiāng)”瀏陽市柏加鎮(zhèn),花木生產(chǎn)歷史悠久,全鎮(zhèn)栽培花木面積1.8萬畝,品種1200余種,產(chǎn)品在國內(nèi)外很受歡迎。柏加百里花木走廊規(guī)劃面積2.5萬畝,建成花木基地3萬畝、花木大市場、花藝體驗園、水上樂園、仙人湖生態(tài)度渡區(qū)等。
瀏陽已開發(fā)建設成中西部地區(qū)最大的生物醫(yī)藥專業(yè)園區(qū),并與聯(lián)合國工業(yè)發(fā)展組織合作,成為該組織在中國唯一的生物醫(yī)藥產(chǎn)業(yè)區(qū)。
瀏陽市各項事業(yè)迅速發(fā)展,產(chǎn)權制度改革、金融安全區(qū)創(chuàng)、城市建設、經(jīng)濟環(huán)境優(yōu)化等工作在全省獨樹一幟,被譽為瀏陽現(xiàn)象”,成為“全國衛(wèi)生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市)”和“湖南省文明城市”。第八屆全國縣域經(jīng)濟百強縣(市)排名中,長沙有長沙縣、瀏陽市和寧鄉(xiāng)縣3個縣(市)跨進了全國百強。瀏陽市第81位。
一曲《瀏陽河》,唱遍長城內(nèi)外大江南北,坐落于美麗的瀏陽河之濱的紅土地瀏陽,風景秀麗,物產(chǎn)豐富,歷史悠久。 風情旖旎的瀏陽河
古代瀏陽地屬荊州,因縣城位于瀏水之陽而得名。東漢建安14年(公元209年),即為東吳將領周瑜“俸邑”之一。由此可知瀏陽建縣至今已1790年。近代以后在這里,磅礴著一股歷史的風云之氣 。走出了一大批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國家副主席王震、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彭佩云、中顧委主任王首道等。走出了中國第一個為戊戌變法而流血犧牲的志士譚嗣同,走出了民國先驅(qū)唐才常、焦達峰。還走出了數(shù)十位挽民族之危亡、救生靈于水火的鐵血將軍和數(shù)萬名革命烈士。正是這些瀏陽河畔的俊彥人杰,真實而強勁地改變著中國歷史的進程,鑄就了一個民族的脊梁和靈魂。瀏陽人的驕傲-胡耀邦同志
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能像瀏陽這樣,讓美麗的鮮花,從地底的石頭內(nèi)一直開到縹緲的夜空中;從湘中一隅一直開到北京、上海、香港、摩洛哥、巴黎等國際大都市的夜空。你不能不承認上蒼對這片土地的特別寵愛,才孕育了號稱“全球一”的稀世珍品——菊花石。而煙花的卓越風姿則讓瀏陽人的智慧照亮了神州的浩瀚長空,也點亮了全世界所有愛美的眼睛。紅檵木也只有在瀏陽人靈思妙手的點化下,才紅得如此光艷奪目。深厚的文化底蘊、古色古香的瀏陽文廟、奎文閣、千年古寺石霜寺,無不顯示著前輩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蘊。清末維新志士譚嗣同,少壯時在瀏陽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個算學館,開現(xiàn)代教育之先河。
這里,流瀉著一種自然的靈秀之美,有著“湘東明珠”之譽的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群山疊翠,萬壑爭幽,流泉潺潺,是理想的旅游避暑勝地。而天下聞名的瀏陽河,則是瀏陽地域風情的媚眼,她的婉約靈秀在每一個彎回中蕩漾生姿。此外如石霜寺的蒼古,瀏陽湖的明媚,古風洞的幽深,道吾山的肅穆,無不令人目授神與,如窺天機,若有所悟。
愛國主義是永恒的時代主題,瀏陽文物是全社會共同的財富。為充分發(fā)揮瀏陽文物資源的社會效益,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瀏陽成立了愛國主義教育服務中心,全面規(guī)范和管理各文物景點的建設和接待工作,開辟了一條以文物景點為主體,輔以休閑、觀光的愛國主義教育旅游專線。
瀏陽市旅游
瀏陽的主要旅游區(qū)是: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周洛風景、道吾山、株樹橋水庫(瀏陽湖)、古風洞、石霜寺、天馬山、瀏陽文廟、胡耀邦故居、譚嗣同紀念館、文家市秋收起義紀念館以及2007年納入長沙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的王首道故居等。當年接待海內(nèi)外游客50萬人次,旅游創(chuàng)匯5000萬元。
其中石霜寺為千年古寺:石霜寺為湖南名寺,因山而名。石霜山,位于瀏陽城南金剛鎮(zhèn)境內(nèi),因山峻水秀,觸石噴霜而名。史籍載:“法道盛時,石霜、道吾俱為選佛之場。”該寺始建于唐據(jù)僖宗年間。據(jù)碑文和《石霜寺略》載:寺始由唐僖宗李儇(874-888年)下旨,宰相裴休監(jiān)建。石霜寺曾管轄寺院48處,房屋5048間。唐僖宗賜香火田300石,傳有騎馬關山門之說。有“殿高九十尺,佛高七十尺”之名,“瀏陽大佛”寺院之宏大可想而知。此外還有后人增修的裴休、包拯塑像。現(xiàn)存的殿宇尚有大雄寶殿、關圣殿、祖堂、齋堂、戒堂、方丈室、客膳廳等。石碑木匾亦不少。寺房惜年久失修,傾頹不少。
位置:位于瀏陽城南金剛鎮(zhèn)境內(nèi)
寺前坪山門內(nèi)及寺后現(xiàn)存有千年古柏、古銀杏各一株,據(jù)說柏樹還是幼苗時,即向左傾斜,小沙彌欲拔掉,被慶諸制止,用土石壘圍正,故名為左柏,高30米,胸徑達80厘米,枝葉繁茂。如今,樹在人亡,佛塔累累,該寺的開山祖慶諸和尚和他的后繼者就葬在寺的后山附近,而古柏和銀杏仍迎朝送晚,屹立寺后。石霜寺世出道德禪師,著名的有普會(慶諸、慈明(楚圓)、普聞(龍湖)、慧南、方會等。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七宗,有兩宗發(fā)源于石霜寺。《中國佛教》中云:“有楚圓,住石霜崇勝寺行化,其下有慧南、方會,開黃龍、楊歧二派,合前五家,號為七宗。”相傳日本佛教真言宗和臨濟宗均發(fā)脈于石霜。
行政區(qū)劃
2007年,瀏陽市共劃分為37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事處:
四個街道辦事處: 淮川街道 | 荷花街道 | 集里街道 | 關口街道
二十五個鎮(zhèn): 古港鎮(zhèn) | 高坪鎮(zhèn) | 永和鎮(zhèn) | 沿溪鎮(zhèn) | 官渡鎮(zhèn) | 張坊鎮(zhèn) | 大圍鎮(zhèn) | 達滸鎮(zhèn) | 大瑤鎮(zhèn) | 金剛鎮(zhèn) | 澄潭江鎮(zhèn) | 文家市鎮(zhèn) | 中和鎮(zhèn) | 太平橋鎮(zhèn) | 棖沖鎮(zhèn) | 普跡鎮(zhèn) | 鎮(zhèn)頭鎮(zhèn) | 柏加鎮(zhèn) | 永安鎮(zhèn) | 北盛鎮(zhèn) | 洞陽鎮(zhèn) | 淳口鎮(zhèn) | 沙市鎮(zhèn) | 龍伏鎮(zhèn) | 社港鎮(zhèn)
八個鄉(xiāng): 溪江鄉(xiāng) | 三口鄉(xiāng) | 七寶山鄉(xiāng) | 小河鄉(xiāng) | 楊花鄉(xiāng) | 葛家鄉(xiāng) | 官橋鄉(xiāng) | 蕉溪鄉(xiāng)
淮川街道 :南市村 聯(lián)城村 城東村
集里街道 :筱水村 東沙村 杉松村 道吾村 禧和村 太和埠村 八仙村 平水村 長青村
荷花街道 :胡坪村 長坪村 西岸村 萬家村 古家村 掌山村 楊家村 渡頭村 金灘村 瞿水村 盤佳村 付家村 羅直村 馬場村 牛石村 田家村 長新村 荷嶺村 黃洞村 凈溪村 樟槽村 和中村 早禾村 云橋村
關口街道 :復興村 長禾村 金鉤村 關口村 楊西村 升田村 清坪村 彭嶺村 云嶺村 丁家村
高坪鎮(zhèn) :高坪社區(qū)、楊潭村、蘭花園村、船倉村、石灣村、河西村、向陽村、新建村、南楓村、志民村、沿甸村、大坪村、株樹橋村、馬鞍村、桃花村、雙江口村、三合水村1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
沙市鎮(zhèn) :河背村 羅福村 積谷村 團農(nóng)村 仁壽村 毛田村 秧田村 尋江村 中洲灘村 中民村 中山村 中南村 四新村 黃花村 陸洲村 楊林塅村 東門村 蓮花村 江口村 木山村 新河村 清河村 小林村 大橋村 保塘村 梅里村 毛江村 白水村 雷神廟村 林業(yè)村 桂花橋村 石嘴村 下房村
淳口鎮(zhèn) :梨樹村 南沖村 鴨頭村 省埠村 城花村 苗田村 化龍村 肖家村 謝市村 東石村 富善村 高田村 南坑村 獅子村 牽山村 黃荊村 西湖村 爐煙村 石壁村 楓樹村 中安村 張家村 應戰(zhàn)村 彭枧村 金黃村 楊柳村 東團村 雙田村 林家村 羅境村 山上村 船頭村
社港鎮(zhèn) :晨光村 福壽村 花橋村 保興村 谷田村 大興村 黃滸村 三星村 三義村 黃新村 小源村 大源村 社港村 北源村 新安村 蘆溪村 南山村 江堧村 日清村 清吉村 雙江村 楊源村 正溪村 周洛村 陳祠村 大洛村 大河村 萬福村 墈頭村 雙獅村 井沖村 普樂村 蘇源村 練成村 集陽村 明源村 竹峰村 關山村
大圍山鎮(zhèn) :中岳村 魯家灣村 楊家坪村 石坳村 祥元村 同幸村 下毛田村 灌源村 中塅村 趙灣村 金鐘橋村 都佳村 三元橋村 長田村 金民村 楚東村 長鰲江村 越級村 漿坑村 青蘭村 田心橋村 歐家槽村 花門村 永幸村 下泥塢村 上泥塢村 筧坑村 陳谷村 探花村
官渡鎮(zhèn) :溪頭村 石碑村 觀音塘村 跨馬村 田郊村 南邊村 南溪村 兵和村 兵山村 云山村 橋港村 竹山村 松江村 金塘灣村 南岳村 松洲村 蔗棚村 竹聯(lián)村 荊沖村
張坊鎮(zhèn) :白石村 守和村 彭坊村 中塘村 茶林村 張坊村 禹門村 石溪村 田村村 西溪村 上洪村 雙坳村 雙溪村 金鐘村 湖洋村 富溪村 小溪村 虎坳村 三橋村 洪沙村 七溪村
達滸鎮(zhèn) :連云山村 金坑村 板貝村 呼田村 象形村 石板村 灘頭村 丁山村 書江村 圳培村 椒花村 達滸村 杓形村 長益村 豐田村 石田村 西源村
沿溪鎮(zhèn) :磨盤村 沙塘村 章磬村 新溪村 栗田村 潘溪村 東沖村 包灣村 大光園村 樓灣村 晏家?guī)X村 光輝村 行宮村 仁和村 大光洞村 梓山村 塘田村 新農(nóng)村 沙垅村 西山村 大屋村 河東村
永和鎮(zhèn) :三聯(lián)村 新實村 孚田村 大嶺村 泉塘村 金橋村 碾石村 里佳村 石港湖村 澄潭村 石江村 蔬菜村
大瑤鎮(zhèn) :鍋鋪村 梁祠村 藕塘村 彭家沖村 萬家坳村 楓林村 路西村 天子坡村 花塘村 袁家灣村 路東村 九華村 陽田村 南木村 大瑤村 茶園村 連心村 南竹山村 棠花村 扁擔塘村 雄心村 新建村 龍墈村 坑背村 黃花堤村 排山村 坳下棚村 料源村 同升村 石下村 東風界村
鎮(zhèn)頭鎮(zhèn) :金龍村 良田村 土橋村 蓮花臺村 平達村 回龍村 連山村 石子村 鳳鳴村 小河橋村 澗口村 西滿村 花山村 金牌村 車田村 馬井村 鹿洞村 高峰村 砆石村 躍龍村 駟馬村 板橋村 榮波村 大吉村 麻田村 江東村 石上村 北星村 金雞村 施家沖村 南門村 井龍村 楊眉村 柏樹村 水口村 高橋村
普跡鎮(zhèn) :楊橋村 牧馬村 團山村 大王壩村 左高村 青龍村 許家村 高沖村 大同村 國井村 西安村 迎龍村 漆樹村 鐵爐村 春江村 寸石村 義倉村 元霞村 大中村 社塘村 山水村 大水市村 塘灣村 金江村 金雞灣村 大樹村 龍洲村 滸溪村 牛場村 黃龍村 馬鞍村 橫江村 楠梓村 蒜洲村
永安鎮(zhèn) :永安村 永明村 紅旗村 里仁村 民生村 龍井村 河塅村 桂花村 珠陵村 福星村 禮耕村 荷華村 和豐村 萬家村 龍轉(zhuǎn)村 珠山村 水山村 高中村 梓江村 長亭村 石塅村 車田村 蘆塘村 勝利村 豐裕村 永和村 麻場村 天星村 督正村 扶正村 西湖村 獅潭村 岐嶺村 上排村
北盛鎮(zhèn) :產(chǎn)陂村 魯家?guī)X村 羊角畬村 新江村 馬戰(zhàn)村 菊田村 黃江村 瀘渚村 石井村 橋上村 大江村 柏山村 石子灣村 澎古村 龍?zhí)链?易家沖村 拔茅攤村 良陂村 芭蕉村 邊山村 泉水村 押口村 山勝村 三里村 菖蒲村 丁茶村 社灣村 鰲江村 宜夫村 邊洲村 潘湯村 澎溪村 燕舞村 太平祠村 馬鞍嶺村 金盆村 窯里村 桃花垅村
龍伏鎮(zhèn) :福沅村 上源村 江美村 復新村 春田村 均佳村 新開村 太白村 洪山村 黃橋村 白荊村 畫眉村 王源村 達峰村 焦橋村 塅里村 坪上村 培文村 雙汀村 新田村 新豐村 相市村 柳沖村 聯(lián)豐村 泮春村 柘莊村 尚埠村 祝源村 淺船村 柏巖村 橫洞村 鳳凰村 上洞村
澄潭江鎮(zhèn) :上馬村 槐樹村 三貫村 毛坪村 和家村 紅蓮村 花江村 仰山村 祝佳村 吾田村 珊田塅村 三星村 虎形村 水竹村 苑沖村 楊泗村 達坪村 碧溪村 西源村 龍家村 橋頭村 三車村 百福村 山下村 金梅村 渠城村 水口村 九龍村 北斗村 洲田村 橋灣村 長樂村 上江村 小沅寺村 硤石村 榮和村 大源莊村 大明村 升西村 北坑村 石牛村 南北村 荊坪村 金塘村 簡佳村 大圣村
中和鎮(zhèn) :英佳村 丁字村 七級村 云居山村 雅山村 清溪村 壇前村 金樹村 敏溪村 旸谷村 金星村 三元村 樓西村 黃沙村 銅鑼村 澗山村 長壽村 西南村 草坪村 河口村 小江口村 枧頭村 鄧家灣村
金剛鎮(zhèn) :東泉村 易馬村 山虎村 謝家洲村 泉江村 沙螺村 石灰沖村 沙江村 滸潭村 濂水村 界口村 墨莊村 中洲村 上黃村 柏灣村 金剛村 文昌閣村 六棟堂村 平橋村 坪山村 坑溪口村 柘溪村 蘆花村 丹桂村 清江村 余灣村 云巖村 江泉村 大沖村 代霜村 石莊村 金莊村
文家市鎮(zhèn) :文家市村 上田村 河田村 蒼前村 倉龍村 梅樹村 成功村 嚴家灘村 九竹村 大平村 澗溪村 下沙溪村 老山村 青山村 樓前村 坑田村 淡塘村 五神嶺村 黃花沖村 南家村 和勝村 白溪村 中白溪村 廣勝村 巖豐村 泉塘江村 泉井村
太平橋鎮(zhèn) :柳溪村 長埠村 社沖村 馮家村 韓家村 紗帽村 水圍村 橫橋村 吉安村 唐家村 倉灣村 爐前村 小水沖村 槐樹沖村 田心沖村 新民村 里仁村 山棗村
棖沖鎮(zhèn) :耀霞村 平息村 芳芷村 楊家垅村 江山村 嘉園村 東灣村 董家塘村 增加村 肖家坪村 貫頭村 古皮村 鳳儀村 黃崗村 西源村 大元地村 丁頭村 黃板村 龍虎村 七步村 高家洲村 荷葉村 車關村 坡灣村 董家村 土禾村 牙際村 南山村 裕塘村 新湖村 青山?jīng)_村 新南村 張家店村 德益村 斑竹村
柏加鎮(zhèn) :柏加村 雙洲村 楠竹村 連興村 金谷村 豐源村 新源村 荷園村 渡頭村 鈴泗村
洞陽鎮(zhèn) :龍洞村 九溪村 中川村 中源村 砰山村 瑞林村 江頭村 克里村 官桂村 老屋村 洞陽村 觀前村 小洞村 清水村 湯家垅村 戴家橋村 生基嶺村 仁橫村 晏子壩村 元家村 楓漿村 大經(jīng)橋村 矮橋村 楊家灘村 毛里村
小河鄉(xiāng) :潭灣村 新河村 田心村 火廠村 皇碑村 烏石村 嚴坪村 (小河鄉(xiāng)已撤并多個村)
七寶山鄉(xiāng) :筀竹村 荷塘村 西嶺村 升平村 橫坑村 同仁村 民強村 蓮花村 橫山村 寶山村 鐵山村 井泉新村 鳳凰村 城建村 紅莊村 沾潭村 蔣埠江村 獅子山村 板坑村 筀龍村
三口鄉(xiāng) :一壩村 白路村 竹山坪村 黃崗橋村 石泉村 陽春村 小湘村 光華村 嚴坑村 六碓村 小水垅村 龍崀村 三口村
溪江鄉(xiāng) :金田村 渣田村 斗門村 白駒村 漿田村 長溪村 珠江村 炭棚村 溪江村 湖里村 茅崗坪村 棉花村 仙洞村 道源村
楊花鄉(xiāng) :楊花村 端里村 華園村 山斗村 大山村 觀閣村 毛家店村 黃崗沖村 迎新村 三元宮村 香禾村 大豐村 老桂村 官山村
葛家鄉(xiāng) :侶佃村 白關村 新聯(lián)村 石垅村 富霞村 葛家村 小沖村 馬家村 龍?zhí)洞?集裕村 西宏村 石門村 青新村 袁家村 大塘村 小源村 油鋪村 響堂村 白煙村
官橋鄉(xiāng) :林塘村 會同村 何家村 花園村 小貝村 蘇溪村 達莊村 德慎村 冬竹村 雙河村 簧聲村 蘭芬村 牌樓村 歧峰村 官橋村 峽山村 頌雅村 長坡村 船灣村 梅園村 李家村 杉山村
蕉溪鄉(xiāng) :金云村 高升村 常豐村 蕉溪村 水源村 早田村
人口、語言
瀏陽人口134萬,面積5007平方公里,轄33個鄉(xiāng)鎮(zhèn),4個街道辦事處,413個村(居),有已婚育齡婦女30萬,流動人口20余萬。
瀏陽歷史上曾慘遭戰(zhàn)亂屠戮,現(xiàn)居住人多為清初從各地遷來。因此有多種方言與民系并存湘贛兩省方言分布圖
客家語
客家人(英:hakka)的歷史是漢民族形成歷史的縮影,充滿了辛酸傳奇的色彩。西晉永嘉之亂時,為了躲避戰(zhàn)禍而大量外逃的中原漢人,南遷到閩粵贛之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和風俗,世代相傳。據(jù)歷史學家羅香林先生的考證,這批漢族支系后來還經(jīng)過四次大遷徙,直至今天遠播海內(nèi)外,據(jù)專家統(tǒng)計,在全國10多個省區(qū)180多個市縣和世界80多個國家及地區(qū)大約有八千萬到一億的客家人。
而瀏陽在明末清初之時遷入了大量的客家人,基本上是以江西為跳板來到這里的,客家先民大量入住瀏陽的原因大多都是原籍人口膨脹,為了生存只能夠外遷,也有的是在和江西人發(fā)生沖突后為了避免矛盾的再次激化而外遷,他們大多都在江西住過,這些先民來到瀏陽以后,大部分都是聚族而居,也有一部分人和本地人雜居,有一些不稱自己為客家人,而稱自己是廣東人。
瀏陽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東區(qū)和北區(qū)一帶,有20多個鄉(xiāng)鎮(zhèn)有客家人分布,大約有20萬人口,主要集中在東鄉(xiāng)和北鄉(xiāng)。歷史上,古港鎮(zhèn)以東的東區(qū),基本都為純客家鄉(xiāng)鎮(zhèn),東鄉(xiāng)大約有十余個鄉(xiāng)鎮(zhèn)有客家人的分布,如小河(包括原來的鳳溪鄉(xiāng))、張坊(上洪、人溪等地)、大圍山、七寶山、白沙、達滸、沿溪、永和、古港、三口、高坪等鄉(xiāng)鎮(zhèn),人數(shù)在15萬左右;北鄉(xiāng)有社港、龍伏、沙市、山田、淳口等鄉(xiāng)鎮(zhèn),客家人的數(shù)量大約有5萬。除了上述以外全市范圍內(nèi)還有一些零散的分布(如南鄉(xiāng)的中和等一些鄉(xiāng)鎮(zhèn))。
客家人從江西為跳板遷入湖南,在此地繁衍生息三百余年,最讓人感到驚奇的是瀏陽的客家話和粵東的客家話沒有什么差別,兩者之間還可以進行流利的交際,基本上沒有什么障礙,然現(xiàn)時客家風情比較濃厚的僅剩小河、張坊兩地,而其他鄉(xiāng)鎮(zhèn)的客家文化已保存不多,尤其是丟失了客家人賴以認同的客家方言,在東區(qū)一些鄉(xiāng)鎮(zhèn)如沿溪、永和、古港、官渡等地,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仍能講出流利的客家話,而其子孫卻均不會講客家話了,想到客家人祖訓“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不禁讓人唏噓。
客家人作為古代南遷的漢人,其語言也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韻古詞,如:吃飯——食飯、睡覺——睡目、下雨——落水、你們——你等、我們——俺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的近現(xiàn)代史上更有一些瀏陽客家人(或者客家后裔)創(chuàng)下了豐功偉績,他們的英名千秋永存,這些人中最杰出的有中國第一位女將軍李貞,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上將楊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等。
目前,瀏陽客家文化處于邊緣地位,消失、同化現(xiàn)象嚴重,客家文化在瀏陽已經(jīng)面臨危機,亟待保護。
贛語
瀏陽城區(qū)以及南區(qū)大部所通行的“瀏陽話”屬于贛方言宜(春)瀏(陽)片,為瀏陽主體通用語言。
贛語主要通行于江西大部、湖南東南部、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區(qū),是該些地區(qū)事實上的公用語。使用贛語的人口在5148萬左右,約占中國人口的5%左右。
贛語可分為九片方言,以南昌話為代表語或標準音。 同時,贛語內(nèi)部的各方言之間互通程度亦非常高。
贛語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江西話”,在江西境內(nèi)除贛語外,還有客家話、吳語和江淮官話、西南官話等漢語方言分布。同時諸如湖南、福建、安徽、湖北等省份亦有贛語人口統(tǒng)計分布。
宜瀏片:包括宜春市、宜豐、上高、清江、新淦、新余市、豐城市、萬載等市縣。湖南省瀏陽、醴陵市也屬此片。
宜瀏片的特點是有入聲,但不分陰陽,“百白綠六”等字聲調(diào)相同。去聲也不分陰陽。豐城和萬載入聲分陰陽,陰入低,陰入高,屬例外情況。
宜瀏片除新余之外,聲母送氣都不影響調(diào)類分化。
宜豐、上高、新淦、萬載四縣聲調(diào)有變音現(xiàn)象,變音為高升調(diào),表示小稱、愛稱,鄙稱等感情色彩。
湘語
瀏陽湘語區(qū)主要分布在西鄉(xiāng)及北鄉(xiāng)等地,以鎮(zhèn)頭話為代表。
湘語,又稱湘方言或湖南話,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湖南省相當部分地區(qū)、臨近湖南的重慶和廣西部分地區(qū);以長沙話和雙峰話為代表。
湘語又可以分為新湘語和老湘語。
新湘語主要分部在長沙(瀏陽除去靠近江西部分)、株洲市、株洲縣、湘潭市、湘潭縣、岳陽的湘陰、汨羅市、華容縣南部、益陽大部(市區(qū),桃江,沅江,安化,南縣)。另外,由于湘南一些大型礦產(chǎn)集團在上世紀中葉興起,新湘語也在湘南部分地區(qū)形成方言島,例如郴州永興縣的湘永煤礦,衡陽下屬的耒陽市的白沙煤電集團等。新湘語受官話方言和贛方言的影響比較大。
老湘語分布在衡陽、婁底、雙峰、湘鄉(xiāng)、永州、一帶,受外部方言影響較小,保留比較好。新老湘語之間互通程度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