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大城社區居民委員會[620522100001]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南關社區居民委員會[620522100002]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映南社區居民委員會[620522100003]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北關社區居民委員會[620522100004]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蔡店社區居民委員會[620522100005]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何川社區居民委員會[620522100006]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北大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01]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賢門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02]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依仁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03]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豐樂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04]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映南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05]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鳳山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06]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南關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07]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茂林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08]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蔡店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09]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楊坪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10]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十里鋪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11]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張磨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12]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宋洼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13]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王新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14]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邢泉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15]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何川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16]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蔡山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17]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趙灣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18]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高坪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19]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鄭川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20]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棗灘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21]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李山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22]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康灣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23]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邢灣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24]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王坪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25]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廟咀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26]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小灣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27]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賈川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28]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蔡小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29]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孫蔡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30]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康坡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31]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李河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32]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蔚林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33]
-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腰崖村民委員會[620522100234]
長途區號:0938 | 郵政編碼:741000 | |
車牌號碼:甘E | 行政代碼:620522(身份證號碼前6位) | |
隸屬政區: 秦安縣 | 行政級別:鎮 |
興國鎮地處秦安縣城,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商業流通、旅游的中心。興國鎮解放前稱街泉鎮,1954年改名為城關鎮,1984年更名為興國鎮至今。1985年全鎮11個村,7個居委會,共有6116戶,25242人。其中農業3461戶,16231人,工農業部產值433.1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2元。2004年1月撤鄉并鎮后,全鎮轄34個行政村,6個社區居委會。2005年末總戶數23198戶,總人口78843人。其中農業人口52191人,非農戶26652人。全鎮總面積65.2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5586畝。人口密度1209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88畝。2005年全鎮GDP92870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370萬元,工業總產值90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44元。 興國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境內有連接歐亞大陸橋“隴海線”的靖(遠)天(水)公路,涇(川)甘(谷)公路,并與天(水)張(家川)、秦(安)。ǖ拢兀ò玻└剩ü龋┤龡l省級公路和秦(安)遠(門)等縣級公路在縣城(興國鎮)交匯,形成了發達的交通網絡,溝通了省、市、縣(區)間相互交通,加快小城鎮建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偣I以發展鄉鎮企業為主,從1985年的21家發展到今年的988家。初步形成了以蔡店、環城西路、秦南路三個工業小區為主,多輪驅動、多軌運行、多業并舉的鄉鎮企業發展格局。全鎮共有各類企業988個,從業人員8830人,總產值90500萬元,實現利潤8375萬元,上繳國家稅金1250萬元。 農業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由過去單一種糧發展到多業并舉,至目前優質果園26470畝,規模養殖65戶,溫棚蔬菜生產,其中塑料大棚920個、480畝,日光溫室55個、52畝。投資50萬元建成小坪洼300畝優質桃品種引進,此項目已實施完成。農業基本條件得到改善,生態環境得到治理。借西部大開發的良機,按照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原則,采取返租倒包等形式,全面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南山、東山果園建設已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