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1区2区3区4区,81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66,久久电影tv

[登錄] [免費注冊]
中國電商物流網
首頁 物流新聞 物流公司 物流設備 物流專線 物流展會 同城物流 同城快遞 同城搬家 同城配貨 快遞網點 郵編查詢 行政區劃
當前位置:行政區劃 > 甘肅省 > 臨夏回族自治州 > 臨夏市

更新時間:2021-02-20

臨夏市介紹


行政區劃:折橋鎮 南龍鎮 袍罕鎮 城郊鎮
長途區號:0930郵政編碼:731100
車牌號碼:甘N行政代碼:622901
隸屬政區: 臨夏行政級別:縣級市

    臨夏作為一個地理行政區劃名詞,它可能指甘肅省的臨夏回族自治州,也可能指臨夏州的臨夏市,還有可能是臨夏州的臨夏縣。
  一。甘肅省臨夏州
  臨夏回族自治州概況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東臨洮河與定西地區相望,西倚巍峨雄壯的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南靠奇峻翠秀的 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省城蘭州接壤,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介于東經102′41─103′40,北緯34′57─ 36′12之間,東西長136公里,南北長183.6公里,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臨夏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轄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和政縣、廣河縣、康樂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總人口190萬,其中,回、東鄉、保安、撒拉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56.4%,東鄉族和保安族是我州獨有的兩個民族。臨夏歷史悠久,秦漢王朝時就在此設縣、置州、建郡,古稱枹罕,后改河州、導河,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唐蕃古道之重鎮,茶馬互市之中心,有“河湟重鎮”之稱。臨夏平均海拔20OO米,年平均氣溫6.3攝氏度,降雨量537毫米,無霜期157天,境內山巒疊嶂,河流縱橫,物產豐富,資源富蘊,氣候溫和,風景優美。
  臨夏,歷史文化燦爛,境內出土的彩陶是中國早期歷史代表,被譽為“中國的彩陶之鄉”。
  臨夏,穆斯林群眾集中,民族風情和宗教建筑特色鮮明,被譽為“民族建筑的博覽園”“中國的小麥加”。
  臨夏,自然遺存豐厚,恐龍足印化石群和古生物化石群震驚中外,被譽為“古生物的伊甸園”。
  臨夏,民間藝術絢麗,每年在蓮花山、松鳴巖等旅游勝地舉行的“花兒”演唱比賽規模宏大,影響深遠,被譽為“花兒之鄉”。
  臨夏,地處古絲綢之路南道要沖,東西經濟文化交融,善于經商的臨夏人激活了繁榮的市場,被譽為“中國西部的旱碼頭”。
  臨夏,是大禹治水的源頭,《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入于滄海。”被譽為“大禹治水的源頭”。
  【行政區劃】
  
  臨夏回族自治州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共轄七縣一市, 兩個自治縣, 即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康樂縣、和政縣、廣河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共13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自治州首府設在臨夏市。
  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土地面積為8169平方公里,總人口190多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32.6人。
  【歷史沿革 】
  臨夏歷史悠久,是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兩千年前秦漢王朝就設縣、置州、建郡,古稱罕,后改稱導河、河州,是溝通中原與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古絲綢之路南道之要沖,唐蕃古道之重鎮, 享有“河湟雄鎮”之美譽,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這里交錯伸展, 形成了當年商賈云集、一派繁榮的茶馬互市,被贊譽為“西部旱碼頭”。隨著天安門城樓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莊嚴宣告, 臨夏跨入了歷史發展的新紀元。1956年11月,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成為全國僅有的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1994年國家把臨夏回族自治州列為全國民族自治地方改革開放試驗區。
  【人口民族】
  臨夏是個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地方,境內有22個民族共196萬人口,回族在臨夏州境內的總人口約61萬。其中信仰伊斯蘭教的有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占全州人口的56.4%,土族、藏族和部分漢族信仰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天主教。保安族、東鄉族是臨夏州獨有的兩個民族。臨夏為回族的發祥地之一,是伊斯蘭教在中國影響最深的地區。
  回族在臨夏州境內的總人口約61萬。以漢語言作為語言交際工具。生婚喪葬、飲食、服飾等生活習俗,無不滲透著伊斯蘭的義律,逐漸變成了回族人民的風俗習慣。
  臨夏為回族的發祥地之一。唐代, 經絲綢之路來中國的大食信使、商旅不絕于道,有不少人留居,傳播伊斯蘭教,與當地民族通婚融合,逐步形成了現在的回族。回族形成的過程, 正是中國封建社會高度發展的后期,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回族不斷從東從中到西,從西到東,逐漸吸收,接受漢文化,與其他民族密切交往。社會經濟結構在民族形成中有高度發達的農業經濟、商業、手工業經濟,具有相當水平的文化教養。尤其善于經商,從事各種手工業、加工業、飲食等行業,馳譽各地而獨樹一幟。
  臨夏的回族亦涉足政壇、軍界。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葉, 臨夏的回族“三馬”(馬步芳、馬步青、馬鴻逵)家族,治理甘肅、青 海、寧夏、新疆,影響西北政治、軍事、社會達半個世紀之久。
  東鄉族在臨夏州的人口約25萬人,占全州總人口的23%,多居住在東鄉族自治縣境內。有自己本民族的語言, 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據說,東鄉族的族源和形成,是以十二、
  十三世紀居住在中亞一帶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主要是色目人為主,通過經商、傳教來到臨夏定居, 與當地的漢、回、蒙古等民族融合,逐步形成了現在的東鄉族。
  東鄉族普遍信仰伊斯蘭教。衣食住行及風俗習慣,與附近的回族基本相似。
  保安族共有1.16萬人,占全州人口的0.8%,主要聚居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境內。有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 蒙古語族。保安族的族源的形成,根據傳說及其語言特色、人種特征和生活習慣,一般認為是元朝以來一批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地區戍邊屯墾,同當地的蒙、藏等民族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一個民族。后遷徙到了臨夏州境內。由于伊斯蘭教的影響,生活習俗 大多跟回族相近。
  撒拉族在臨夏州的人口約9500多人,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烏古斯語組。撒拉族是元代后期從中亞撒馬爾罕一帶遷徙而來的一個部落民族,到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境內定居,與當地的回、漢、藏等民族相融合,形成了現在的撒拉族。其生活習俗也大致跟回族相近。
  在臨夏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人口102.7萬人, 約占全州總人口的56%。伊斯蘭教在這塊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有著悠久的傳播歷史 和深遠影響。早在唐朝時期, 伴絲綢之路悠悠駝鈴聲, 穆斯林教職人員涉足, 歷經宋元明清朝代,伊斯蘭教在這里深深扎根,傳播廣大,發展成為中國西北伊斯蘭教中心,教派分支日益詳細、系統而全面,伊斯蘭教“四大教派”, 即格的目、伊赫瓦尼、西道堂和色來非耶在臨夏 俱全,“四大門宦”,即哲赫忍耶、虎夫耶、庫布忍耶和尕德忍耶在臨夏頗有影響。“四大門宦”下屬30多個支派。臨夏成為了人們研究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歷史勝地。
  臨夏穆斯林與各民族一起生活, 伊斯蘭教起了重要的紐帶作用。經過經濟、文化交流,長期融合,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穆斯林學中文、 讀儒書、按中國習俗定姓取名。同時,篤信伊斯蘭教,有信真主、信圣人、信天仙、信前定、信經典、信后世六大信條, “念、禮、齋、課、朝”五大功課,由宗教規定形成的婚姻、喪葬、飲食等習俗,世代相傳,逐步形成了穆斯林民族的民俗風情。
  【風俗民情】
  臨夏為回族發祥地之一。唐代,經絲綢之路來中國的大食信使、商旅不絕于道。處于要沖的河州亦有不少大食人留居。宋代,隨絲綢之路河湟路的繁盛,大食使者蜂擁而至,“往往散于陜西諸路,久留不歸”,貢使、商賈和傳教的西域人在熙河等地的場、買馬場、茶馬司,進行茶馬絲絹交易,傳播伊斯蘭教,留居河州。歷史上稱之為蕃客和蕃商,也有成為番客和番商,成為臨夏回族的先民。史書記載,包括河州在內的西北大姓馬姓,多自西域來。居住于洮河東西地區的馬姓,即是杜甫詩中所指“花門貴種”(意為西域人)。
  13世紀初,成吉思汗征戰西域各國,隨軍帶來花刺子模等地的穆斯林軍人、工匠、平民,置于西域親軍、回回親軍以及各地探馬赤軍管轄。元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下令“駐軍隨處入社”,軍士落為民籍,是臨夏地區回族形成的一部分。分布臨夏各地的喇、蘇、丁等姓為世家,其先即為伊朗布哈拉人、元朝大臣搌思丁·納蘇喇丁。元代還有不少被稱為“斡脫”的官辦穆斯林商隊活躍在河州地區,不少傳教者亦蜂擁而至,定居河州,繁衍生息。《甘寧青史略》載:“甘肅回族,以河州為總匯之區”。回族“淮河州為最多,其種類亦強”
  回族在形成過程中,正是中國封建社會高度發展的后期,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回族不斷地從東到從中到西、從西到東,逐漸吸收,接受漢文化,與漢族等其他民族共居,密切交往,共同生產生活。共社會經濟結構在民族形成中有高度發達的農村經濟、商業、手工業經濟。具有相當水平的文化教養。尤其善于經商,從事各種手工業、加工業,飲食等行業,馳譽各地而獨樹一幟。長久以來,臨夏回族的商隊足跡遍京、津、滬、川、陜、云貴、青藏、新疆等地,是一支溝通東西南北經濟流通的重要力量。在醫藥、算術、書畫、武術、詩歌、教育、考古方面的成就,成為祖國文化寶庫不可缺少的部分。
  回族在共同的生產、生活中,隨之形成共同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民族意識、豪放、務實的性格;能適應各種艱苦生活環境,吃苦耐勞,勤于創業的具有強大凝聚力的民族。
  回族形成前,多使阿拉伯語、波斯語和漢語。由于長期和漢族等其他民族雜居,形成過程中漢語成份日益增多,逐漸以漢語為回族的基本語言,亦保留、融合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詞匯。回回文化,既保留原有阿拉伯、波斯等西亞文化傳統,亦吸收漢族文化特點。在長期使用漢語后,吸收漢語文化的比重大為增加,漢語、漢文成為回族人民交際的主要工具。
  臨夏回族的生婚喪葬、飲食、服飾等生活習俗,無不滲透著伊斯蘭教的義律,逐漸變成回族人民的風俗習慣。
  飲食 所食用的牛、羊、雞、鴨、兔等,一定要經伊斯蘭教念經人屠宰。使用的飲食具切忌混雜。回族的傳統小吃有鍋盔、醪糟、水晶包子、甜麥子、釀皮子,桶子肉、發子面腸等。用水講究干凈,忌諱在食用水渠、水池、水泉旁洗澡、洗衣服、倒臟水。民族共居區的水井、水池打水,提倡使用公用水桶、水罐。在家洗臉洗手使用搪瓶。
  服飾 男性喜戴白色、黑色和棕色平頂號帽,以白色最為普通。成年后講究留胡須。老人和宗教人士喜穿直領對襟“準拜”。婦女多戴蓋頭,少女、新婚婦戴綠色的,中年婦女戴青色的,年老者戴白色的。現在城市中,有些回族姑娘和青年女職工衣著與社會流行款式趨于一致,上班、上街不戴蓋頭;有些改戴護士白帽和花織錦圓頂帽。
  婚姻 回族婚姻主要由當婚男女雙方決定,父母盡揀選之責。經男女雙方同意后,始能送定茶,送聘金、聘禮。結婚須由兩位穆斯林證婚;結婚日多選在拍山拜日和主拜日(即禮拜四或禮拜五),結婚時由阿訇念“尼卡哈”,阿訇念畢,拋撒核桃、紅棗。從《婚姻法》貫徹以來,先領結婚證,后念“尼卡哈”。舉行婚禮,由阿訇致證婚詞,并向男女雙方再次詢問是否愿意,雙方肯定回答方為有效,若一方不同意,則婚姻無效。
  生育 孩子出生舉行洗禮,3~7天內請阿訇起經名,入學讀書時再起學名。
  喪葬 回族實行土葬,葬禮比較簡樸。病危之際,要請阿訇或有威望的人念“討白”,即懺悔詞,向安拉悔罪。咽氣后,由守護者為其瞑目、合嘴、順手足,置尸于木板,進行洗禮。
  習俗 回民喜清凈。作禮拜時要“小凈”(洗臉面、口鼻和手、腳等)或“大凈”(洗滌全身)。信教穆民每天要作5次禮拜,勤于洗浴,久而久之,演化為生活習慣的一部分。喝茶也是回民日常的習俗,沏茶比較講究,除在蓋碗內放茶葉外,有時還放有紅棗、桂圓、冰糖、核桃仁、葡萄干等,邊添沸水邊喝茶、稱為喝“牡丹花”的三泡臺。穆民見面互道“賽倆目”(問安的意思),握手問候,寫信時,稱呼上加“代賽倆目問候”句式。老年人吃飯畢或到別人家里去,常常雙手摸面做“都瓦”(一種祝福的宗教儀式)。尊崇長者,讓長輩上座,吃飯要先端給長輩,行路要讓長輩先走。禁止背后誹謗別人,反對驕傲、怠惰、欺騙和惡語傷人,講究禮節,熱情待客。每逢節日,打掃院落,清除垃圾,炸油香、果果馓子等款待客人,分送親友;親友之間互相拜節祝賀。回民作禮拜多在清真寺禮拜堂,在沒有清真寺的地方往往在地上鋪一個苫單就地禮拜。
  一 . 民間工藝
  1、民族地毯
  臨夏手工地毯歷史悠久,做工精致,享譽海內外,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久負盛名。主要品種有禮拜毯、民族掛毯、仿古地毯、美術掛毯、客廳用毯、藏毯等。產品采用國內優質土種羊毛經過特殊的植物染色、手工制作,經化學洗刷后呈絲光棉緞,剪后壯似浮雕,經工藝處理,外觀古色古香,典雅別致,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實用價值。
  2、雕刻葫蘆
  “雕葫蘆”約有上百年歷史,是臨夏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采用針雕技法,一粗一細兩根鋼針,大針勾勒,小針刻畫,使雕葫蘆藝術日趨完美、光彩奪目。其原材料主要來源于家種葫蘆,講究大小均勻;主要采用曬泡、上光等特殊工藝在其表面細心繪制人物、、民族風情、山水圖案、配以名人詩文而成。雕葫蘆大體有三種,一是小圓雕葫蘆,不僅可觀賞,還可當作健身球;二是單吊葫蘆,講究要圓潤無疤結,以便聚音;三是天然生成的疙瘩葫蘆,渾身布滿了奇形怪狀的疙瘩,這是種子變異造成的,極為罕見,稍加雕琢修飾,用手越摸越亮,頗有一種天然的拙趣。現今,雕葫蘆帶著河州人的聰明和才智,遠渡大洋彼岸,更是深受港澳臺同胞的歡迎。
  3、回族磚雕
  是河州民間藝術中一朵嬌艷多姿的奇葩。大約起源于北宋,成熟于明清,是用粘土泥巴或青磚為原料,焙燒或刻制而成的一種建筑藝術材料,經無數能工巧匠繼承創新,作品多姿多彩,構圖嚴謹,雕鏤精細,渾然天成,富于極強的想象力和表現力。磚雕有其獨特的刀法,一副磚雕往往由三四層圖案構成,重重疊疊,里呼外應,渾然一體,宛若一刀刻成,給人以強烈的立體感。它巧妙地將書法、繪畫和雕刻融為一體,構思新穎 、富有詩意和濃厚生活氣息,取材廣泛,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富有風土氣息,質樸感人。細膩多姿的雕刻,善于攝取生活的瞬間,以非凡構思達到形態生動多變。遍覽河州磚雕,不論何種圖案,很少有人物活動的場面,這是臨夏回族磚雕的重要標志。清真寺用吉祥主題、吉祥紋樣,不用人物作品。今天,臨夏磚雕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隨著一支支古典建筑工程隊活躍在大江南北,這枝璀璨的藝術之花,開遍了神州大地。
  4、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是保安人民的傳統工藝品,是保安族文化的瑰寶,它作為民族工藝品,具有工藝精美、刀刃鋒利、經久耐用、攜帶方便等特點,是藏、蒙、回、保安、哈薩克、維吾爾等少數民族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保安腰刀”的制作,迄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早期生產的腰刀是沒有鞘的木頭把子——波日季及牛角把子的黑膛刀。如今生產技術不斷提高,品種不斷增加,工藝流程有設計、打坯成型、刻花刺字等。這種腰刀造型優美、線條明快,裝潢考究,工藝精湛。
  5、麥桿貼畫
  麥桿工藝畫以小麥秸稈為原料,經數道工藝加工繪制而成的裝飾畫。該畫在繼承傳統國畫的基礎上,采用了中國畫的表現手法,西洋畫的明暗透視,并將現代攝影、雕刻、刺繡等技術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工藝美術。具有色彩鮮艷、圖案清晰、光澤明亮、立體感強等特點。尤其在室內,根據視角的不同可以變幻出幾種不同的顏色,既是現代家庭的裝飾品,又是藝術品,是觀賞和收藏的佳品。
  6、黃河奇石
  黃河支流洮河及大夏河流域以其獨有的地質結構,形成了得天獨厚的奇石資源,海綿石、珊瑚化石等完美的石型,奇妙的構圖,艷麗的色彩,多變的花紋,強烈的對比,堅潤的石質,逼真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反映出人物、花鳥、動物。“鬼斧神工”令人拍案叫絕,稱之為“黃河瑰寶”,令收藏家們嘆為觀止,愛不釋手。
  7、角制工藝品
  該產品是選用青藏高原特有牦牛角、番羊角,運用祖國傳統手工工藝,經脫脂后,精心制作成具有欣賞價值的各種牛羊顱掛飾、擺設工藝品,牛羊角保健梳子三大系列造型美觀別致,保持了高原野性美的自然風格,是現代家庭不可缺少的高檔裝飾品。其造型各異,精巧美觀,被譽為“隴原一絕”。
  8、河州刺繡
  在優質緞、綢、棉等布料上配以獨特設計的圖案,用多種絲線刺繡而成,色彩艷麗,是饋贈親友和旅游紀念佳品。
  二. 臨夏花兒
  臨夏被譽為“中國花兒之鄉”,2004年10月19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中國花兒之鄉”稱號。
  花兒是流行于甘肅省臨夏、甘南、岷縣等地的獨具風格的民歌,具有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動聽的特色。“花兒”最早是起源于甘、寧、青一帶少數民族的情歌。早在清乾隆時代就負有盛名。清代臨洮詩人吳鎮曾有“花兒饒比興,番女亦風流”的贊語。“花兒”由于流行地區的不同,被分為臨夏“花兒”和洮岷“花兒”兩大派,兩派又根據其結構、格調、唱法的不同分為諸多分支。
  臨夏花兒。主要流傳于甘肅河州(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一帶。它是花兒兩大派系中流傳范圍最廣、影響最大、音像出版物最多的一派,極受漢、回、東鄉、土、撒拉、保安、藏、裕固等八個民族廣大群眾的喜愛。
  在甘肅,不論是草原上的牧民、田野里的婦女,或是河里的筏工、行路的腳戶哥,都會信口漫上幾首心上的花兒。 和洮泯花兒的歌手們一樣,每年在夏、秋收割之前,自發地舉行盛大的民間花兒歌手賽歌大會,時間有長有短。如甘肅省蓮花山等地花兒盛會比較有名,不僅本地的歌手參加,臨近省縣的花兒唱家也打擂獻歌。
  臨夏花兒的特點是曲調豐富,以抒情見長,文詞優美、樸實、生動、形象,結構嚴謹。行段分為四句、六句兩種。演唱也比較自由,并且以獨唱為主,也有對唱和聯唱。其曲調悠揚、高亢、奔放。 其中的曲譜(民間稱為“令兒”)有百種之多,廣為流傳也不下四十余種。比如“河州令”、“尕馬令”、“腳戶令”、“大眼睛令”、“倉啷啷令”、“尕阿姐令”、“撒拉令”、“保安令”等,在流傳地區的家喻戶曉的。
  洮泯花兒是“蓮花山花兒”和“岷縣花兒”的總稱。
  它是西北花兒的兩大流派之一(另一派就是河湟花兒),主要在漢族群眾中漫唱。廣泛流行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康樂、和政縣;定西地區的臨洮、渭源縣;武都地區的岷縣(岷州)、武都、宕昌、文縣;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臨潭(洮州)、卓尼、舟曲縣等地。
  根據音調、唱詞、演唱風格,又把洮泯花兒分為“南路花兒”和“北路花兒”。 其中“南路花兒”以岷縣二郎山花兒會為中心,“北路花兒”以康樂縣蓮花山花兒會為中心。
  洮泯花兒被當地群眾稱為“草文章”,分為“本子花兒”和“散花兒”。所謂“本子花兒”,指成本成套的演唱,有歷史人物故事和 民間傳說,諸如《三國演義》、《西游記》、《白蛇傳》、《梁山泊與祝英臺》等;“散花兒”則多為歌者觸景生情、即興創作的短歌,唱詞的字數、行段都很自由,一般都押韻。有的一韻到底,稱為“單套”;凡一首中押兩個或三個韻腳的稱為“雙套”。
  洮泯花兒按照演唱形式,分為“開頭歌”、“問答歌”、“對唱歌”、“聯唱歌”、“生活歌”、“短歌”和“長篇敘事歌”。
  (一)河州花兒
  河州花兒以松鳴巖花兒為代表。河州花兒又名“少年”,曲調之豐富,唱詞之浩瀚,可位列全國民間藝術的前茅。結構工整奇特,每首一般四句。前兩句比興,后兩句言情,前兩段字組相等。長者十字一句,短者七字一句。唱詞語言、格律、聲韻、音節要求嚴格。韻腳是河州花兒的靈魂,邏輯和感情的重音非常突出。河州花兒的“長令”拖腔長、速度慢,倚音花彩多,有高亢遼闊之特點;“短令”拖腔短,節奏明快,剛健激越。“憨敦敦”、“金點花開”、“白牡丹”等曲令中使用襯句,旋律進行變化多樣。河州花兒流傳著上百個曲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州大令”、“河州三令”、“水紅花令”、“白牡丹令”、“尕馬兒令”、“大眼睛令”、“保安令”等,王紹明、韓應賢、馬永華等去北京參加過民族演唱。
  (二)蓮花山花兒
  蓮花山花兒以康樂縣與甘南州相交的蓮花山而命名,屬洮岷花兒北路派,流行于臨夏州的康樂、和政、廣河縣,甘南州的臨潭、卓尼縣,定西地區的臨洮、渭源等地。基本格律為每首三句,頭一句起興,二、三句敘事。每句七字。演唱內容有“整花”和“散花”之分。整花就是敘述整部故事或完整內容的“花兒”。如《三國》、《西游記》、《楊家將》、《十二月牡丹》、《九九節》,還有如敘述蓮花山風光景物類等。整花有固定的歌詞,全靠歌手世代口頭相傳。“散花”就是觸景生情,即興創作的。這一類無固定歌詞,全靠歌手當場編唱。蓮花山花兒只有一個曲令,即蓮花山令。演唱時由于歌手的創造,變化多端,不拘一格。蓮花山花兒演唱,常以男女歌手混合編組,男歌手用“假嗓子”歌唱,聽起來自然、和諧,分不出男女。歌手丁汝蘭等曾去北京參加民族演唱。具有代表性的蓮花山花兒有“蓮花山令一”、“蓮花山令二”。
  (三)、花兒會
  花兒會是歌手們演唱的大舞臺,是花兒流傳和發展的搖籃。臨夏流傳至今規模較大的花兒會場有20多處。其中松鳴巖花兒會和蓮花山花兒會久負盛名。此外,積石山縣蓋新坪、永靖縣炳靈寺、臨夏縣大廟山、和政縣寺溝峽等處的花兒會,亦具有一定規模。
  1、松鳴巖花兒會
  聳立在臨夏州和政縣陡石關口的松鳴巖,有稱須彌巖,是河州花兒演唱的傳統會場。相傳很早以前,有位獵人進行打獵,見一位美麗的姑娘在河邊戲水唱歌。獵人被美妙的歌聲迷住了,就悄悄地躲在樹林中學唱起來,唱著唱著,不知不覺竟唱出了聲。姑娘發現有人偷聽,急忙轉身向山上跑去,獵人也緊緊跟上,轉來轉去再也沒有看見那位唱歌的姑娘,只有歌聲在山間回蕩。后來,每年“四月八”(農歷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和游客從四面八方趕來集會,聚居在松鳴巖下,紀念傳說中留給人間優美歌聲的仙女。游山唱花兒或祈禱禳災,求神許愿,舉行佛教的龍華大會。自明代開始建寺,先后修了玉皇閣、菩薩大殿、獨崗寺等廟宇。每年一度的唱山會,“花兒會”也由此而興起,每逢會期,康樂、臨夏、廣河、和政、東鄉、臨洮、卓尼等縣的各族群眾數萬人匯聚松鳴巖,帳篷遍布,各類攤販連綿山間。
  松鳴巖花兒會以演唱河州花兒為主,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演唱內容有歷史故事、風土人情、情歌及其它即興創造等。其獨特之處是:有些歌手演唱有樂器。器樂演奏主要是咪咪、四弦子(四胡)、嗩吶、板胡、二胡等,為花兒演唱增添色彩。
  2、蓮花山花兒會
  相傳,遠古年間,冶木峽深邃莫測,有條黑蟒,神出鬼沒,殘害生靈。屬龍年,王母娘娘在瑤池設蟠桃會,昆侖山金花娘娘駕云起程,帶上千年修煉的一朵蓮花前去赴宴,途經冶木峽,只見煙霧滾滾,黑氣沖天,阻住云路。接著一條黑蟒張牙舞爪,仗劍向她刺來,金花娘娘輕抖蓮花,生出萬道霞光,只聽驚天動地一聲巨響,一座形似蓮花的石山便矗立在冶木峽畔,將黑蟒壓在山下。從此,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庶民感恩戴德,為金花娘娘在蓮花山修建廟宇,玉皇閣、紫霄宮、娘娘殿相繼竣工,廟宇落成慶賀時,一陣悠揚嘹亮的歌聲從天際傳來,循聲望去,只見兩位仙女撐著花傘,輕搖彩扇,足登蓮花,口唱花兒,翩翩起舞。人們被這美妙的歌聲所迷,情不自禁的和唱起來,蓮花山頃刻成了花兒的海洋。“六月蓮花艷陽天,遙望山勢如雪蓮;仙女傳歌留妙音,花兒綿綿萬古傳”。就這樣,蓮花山花兒會便代代沿襲了下來。
  每年農歷六月初一至初六,來自周圍七縣的漢、回、藏、東鄉等各族歌手和群眾云集蓮花山,結伴游山,演唱花兒。以演唱“蓮花山令”對歌為主,河州花兒歌手也前來助興。蓮花山花兒會形式獨特。有攔路、游山、對歌、敬酒、告別等程序,邊游山、邊對歌,互相穿插、靈活多樣。蓮花山花兒會恰似一部優美的樂章,初一、初二,在蓮花山麓的足谷川聚會,即為開始曲;初三、初四游山對歌,即為高潮;初五從蓮花山30公里外的王家溝門,圍著篝火夜歌;初六黎明,攀登20里高的紫松山,聯歡對歌,敬酒告別,即為尾聲。其中以攔路最為別致而風趣。蓮花山盛產馬蓮,當地群眾用馬蓮擰成繩子,攔堵朝山歌友,進行答問對唱,直到攔路者滿意方可放行。山會期間幾乎每個路口設卡對歌,歌聲此起彼伏,堪稱一絕。
  花兒是山間流淌的小溪,而今,她已流出山間,淌向了大川大河……
  (四). 河州曲藝
  河州曲藝非常豐富,群眾喜聞樂見的主要代表作有《馬五哥曲》、《紅姣女》、《十盞燈》、《放風箏》、《楊柳葉子青》、《米拉尕黑》、《三鄰舍》等。
  一、平弦
  平弦是一般由一人用臨夏方言演唱,間或亦有幫腔的民間曲藝形式。平弦唱詞多由七字和十字句組成,內容多以演唱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為主。平弦曲調一般是牌子曲結構,曲調按前岔一述腔一雜調一述腔一后岔連綴。平弦伴奏樂器有三弦、二胡、竹笛、碰鈴、四頁瓦等。
  河州平弦演唱約百余年,現已發現平弦文學本20余部,曲調50余首。如《西游記》、《白猿盜桃》、《林沖夜奔》等。
  二、宴席曲
  宴席曲亦稱回族宴席曲,是回族人民在婚嫁宴席上演唱的一種民間曲調。州內東鄉、保安、撒拉等少數民族亦流傳宴席曲。演唱宴席曲多伴以簡單舞蹈動作,演唱一般為二人,均為男性。宴席曲的歌詞,多為恭喜和美好的祝賀。
  宴席曲格律,一般為長短句、單字尾、押韻,以敘事為主。音樂多為商徵性和角羽性五聲音階。曲式多為復拍子,亦有單拍子、混合拍子。演唱多用真聲,旋律流暢舒展,可一詞多曲或一曲多詞,無樂器伴奏。
  宴席曲現有曲調90余種,代表作有《十里亭》、《紡四娘》、《尕老漢》等。著名宴席曲歌手拜金忠(藝名“大老拜”)等人演唱的宴席曲均編入《中國民歌集成·甘肅卷》。
  三、酒曲
  酒曲是一種民間小調,多在猜拳行令、酒酣興濃時演唱。演唱伴有簡單舞蹈動作,邊唱邊喝,勸酒耍笑,得以助興。酒曲節奏歡快,旋律流暢,有繞口令式的,問答式的,相謝式的等,詞曲并茂、情趣盎然。州內流行的酒曲曲調有10余種,著名的有《尕老漢》、《飛鳳凰》、《數麻雀》、《擔杯》等。
  四、河州賢孝
  河州賢孝是用“臨夏方言”自彈自唱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其內容多以古典全本小說或其精彩章節,或以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為主,編成通俗易懂的順口溜詞句彈唱。多在農閑時節表演,或在城鎮街頭、茶館或在農戶家庭院落。其曲調吸收“河州花兒”和其它民歌形式,種類繁多,流暢動聽,形象生動,表現人物栩栩如生。伴奏樂器多為三弦或二胡。河州賢孝的傳統曲目有《孟浩然踏雪尋梅》、《鄧飛熊醉打黃花堡》、《花亭相會》、《王祥臥冰》、《粉莊樓》等。新編曲目有《韓起功抓兵》、《長工恨》等。
  【資源環境】
  臨夏回族自治州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遞降,呈傾斜盆地狀態,屬高原淺山丘陵區, 平均海拔2000米。基本特征是:三分之一面積為河谷川塬地區;三分之一面積是黃土干旱山區;三分之一面積則高寒陰濕。自治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氣候適宜,空氣新鮮,清爽宜人。年均氣溫6.3℃,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537毫米,蒸發量1198至1745毫米,日照時數2572.3小時,無霜期137天。
  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地貌特征屬于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過渡型形態。
  臨夏回族自治州資源豐富,尤以水利資源和旅游資源稱著。
  全州有耕地215.3萬畝,荒地285萬畝,林地 252.8萬畝,水面108.6萬畝。農村人均占地五畝,其中耕地1.4畝,分為川塬、山陰、干旱三類地區,大體各占三分之一。川塬山陰地區降水多,雨熱同季,利于農作物、牧草和林木生長;干旱地區光照豐富,雨量稀少。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洋芋、蠶豆、青稞五大類,經濟作物主要有大麻、甜菜、瓜果、花椒、藥材類。蠶豆是臨夏的傳統優勢作物,粒大味美,營養豐富,是外貿出口的主要糧食品種之一;臨夏大麻色白質柔,為隴上名產;唐汪大接杏久負盛名,遠銷香港等地。
  臨夏回族自治州地處黃河上游, 著名的礦藏寶庫━━祁連山和西秦嶺山脈的交匯部位,成礦地質條件較好。已發現礦物計七大類35種,占全省已知礦種的40%。
  主要有:
  黑色金屬:鐵、錳、鉻、釩、鈦;
  有色金屬:銅、鉛、鋅、鎢、鉬、銻;
  貴金屬:金、銀、鉑;
  冶金輔助原料:耐火粘土、白云巖、石灰巖、硅石、螢石;
  燃料礦產:煤、泥炭;
  化工原料:磷、鹽、鉀長石、方解
  臨夏回族自治州水利資源十分豐富。圖為劉家峽水庫壩區。
  石、蛇紋巖、重晶石;
  建材及其它非金屬:石膏、水泥原料、磚瓦粘土、飾面大理石;
  花崗巖鑄石原料:(玄武巖、輝綠石)、沸石、硅灰石。
  全州境內河流縱橫,有黃河、洮河、湟水及其支流大夏河、牛津河、廣通河、三岔河、冶木河等30多條。黃河自西入境橫貫北部,流長102公里,平均最大流量1027立方米/秒;洮河流經州界東部邊沿92公里,平均最大流量162立方米/秒;大夏河自西南流經臨夏盆地58公里,平均最大流量34.3立方米/秒,還有其它河流和季節性山溪,年過境經流量332.5億立方米。全州水利理論蘊藏量為32.81萬千瓦,現有28.81萬千瓦的水利資源尚待開發利用。
  臨夏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獨特, 古跡名勝和人文景觀眾多,旅游資源得天獨厚。以“馬家窯文化”為代表的各類文化遺產星羅棋布,“半山文化”、“齊家文化” 因最早在臨夏發現而命名。中國歷史博物館里珍藏的國寶“彩陶王”也出土于臨夏,故河州又有中國“彩陶之鄉”的美譽。馳名中外的炳靈寺石窟是沿古絲綢之路尋勝訪古的旅游熱點之一。碧波萬頃,燦若明珠的劉家峽水庫是西北內陸最大的水庫, 素有“高峽平湖”之稱。黃河三峽的奇異風光正的成為新的旅游熱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積石雄關,傳述著大禹“導河自積石” 的典故。以“花兒會”和秀麗景色聞名的國家森林公園松鳴巖和蓮花山自然保護區, 成為全國獨具一格的旅游景點。穆期林群眾相對聚居,伊斯蘭文化特色較為濃郁, 各式清真寺溶中國古典建筑風格和阿拉伯特色于一體, 莊嚴肅穆,秀麗壯觀。色香味俱佳的各類傳統小吃,特別是清真風味小吃,享譽西北。河州“花兒”浪漫雄渾,是民族民間文藝珍奇瑰寶。
  【經濟發展】
  2008年,在州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州人大、州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州第十次黨代會精神,按照“打民族牌、走民營路、謀富民策、建和諧州”的總體思路,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全面完成了州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州經濟保持了較快發展的良好態勢,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全年預計完成生產總值83.44億元,同比增長14.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67億元,增長64.9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72億元,增長19.3%;財政收入7.22億元,增長20.45%;農民人均純收入1847元,增長15.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78元,增長12%;萬元GDP能耗下降5.2%。
  【教育文化】
  臨夏州有各類學校1497所,其中: 小學1212所,普通中學95所,電大分校1所,師范學校2所,中等專業學校5所,職業技術學校7所,幼兒園46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4.48%。
  【科技衛生】
  臨夏州現有科研機構7個,各類專業科技人員1.14萬人,各類學術團體35個,科普協會132個,可承擔國列、省列科研項目,為自治州農業、林業、畜牧業生產服務。
  醫療衛生機構163個,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保健網絡初步形成。
全國城市行政區劃查詢
Copyright © 2012-2025 sd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電商物流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颍县| 江源县| 绍兴县| 陇川县| 嘉善县| 仪陇县| 阜康市| 铜山县| 仁怀市| 临武县| 会昌县| 电白县| 乌鲁木齐县| 巴青县| 绍兴县| 泸水县| 安徽省| 黄陵县| 南靖县| 尖扎县| 五华县| 怀宁县| 股票| 天镇县| 响水县| 华蓥市| 定远县| 临城县| 五指山市| 泰和县| 屯昌县| 广饶县| 大余县| 武山县| 洛南县| 兰西县| 商城县| 革吉县| 中西区| 盐亭县| 渑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