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商物流網 發布時間:2020-8-2 6:57
如果不想被時代淘汰,新的未知世界的大門向你敞開,你想進嗎?”
困境從來不由人,但可以尋求新路
朋友圈里有一位非常特別的大學同學。
除了每周4天在朋友圈發布的長跑路線圖,他半年前新換的工作,也引起了同學群的熱議。
記得大學畢業后,他去了一家報社當記者,但工作不到半年,他就被告知年底報紙就要停刊的消息。初出茅廬的“菜鳥記者”還沒開始施展才華,就第一時間被請出了“戰場”。
還沒找好下家,他就被提前結了工資。
好在他豐富的實習經歷和踏實做事的個性,讓他拿到了國內某主流新聞期刊的offer。從民生新聞到深度報道,眾多高質量的稿件還讓他收獲了新聞報道的專業獎項。
半年前的一天,他在同學群里發消息,說自己現在主要在新媒體平臺創作,讓不少人驚奇不已。
當問他,為什么突發奇想去“趕潮流”時,他笑著表示,自己三十多歲了,在傳統媒體工作好幾年,無論是采訪還是寫稿都有點思維定勢,想換個新環境。同時,他也想了解比自己更年輕的人的想法,想接觸傳媒領域最前線、最新鮮的事物。
曾經的經驗,都是為了幫你走得更遠
2020年的高校畢業生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人,畢業生人數再創歷史新高。
在全球經濟持續頹勢的大背景下,各方發展艱難。隨著“內容創作”成為一種趨勢,越來越多人通過在新媒體平臺,將知識和經驗傳播得更廣,從而獲得自我提升和收入增加。
70后媒體人張彬,1995年大學畢業后,進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作為主持人和時事評論員,擅長在時政、民生、國際等領域做深度評論工作。
剛入行時,張彬負責港澳臺方面的報道工作,他也是較早駐點臺灣的大陸記者之一。工作之余,他走遍了臺灣各個縣市,以及附近的所有離島,對臺灣風土民情進行了全面了解。
這樣一位有著二十多年工作經驗的資深傳媒人,兩年前選擇在頭條上制作一檔屬于自己的時評節目——《張彬張嘴就說》。利用自己在時政領域多年的工作經驗和見聞,嘗試轉型。
張彬的頭條主頁
點開他的視頻,主講人形象敦實沉穩,但他麻利的快嘴,犀利又不失幽默的點評風格,如脫口秀節目的形式,很容易引發觀眾共鳴,被網友稱為“用脫口秀的形式評臺海”。
這檔五分多鐘的短視頻節目,給習慣碎片化閱讀的沖浪網友們,帶來了曾經只在雜志電視等傳統媒體上才能展示出的犀利點評和深度分析。而新媒體的強時效性和快速廣泛傳播能力,讓這一檔節目廣受歡迎。目前張彬的頭條主頁粉絲量已累計154萬,多期節目播放量破千萬。
英國詩人德拉·梅爾說:“經驗猶如一盞明燈的光茫,它使早已存在于頭腦中的朦朧的東西豁然開朗。”
曾經走過的路,都是你開啟新征程的助力。你的經驗,可以成為你逐夢新世界的武器。
條條大路通羅馬,就看你想怎么走
我們每天都要面臨無數次選擇,每一次選擇都影響著自己未來生活的走向。
人生之路充滿未知。有的路很崎嶇,但蹣跚堅持后,還是可以到達終點;有的路走得挺順暢,卻發現可能走進了“死胡同”;有的路原以為是單行道,沒想到還可以幾道并行;有的路覺得走夠了,也可以轉身探索新路。
第一次在電視上看見宋忠平先生,他是《一虎一席談》這個辯論節目里的軍事評論員,這是他初次參與電視節目,也因此與評論、創作結緣。
宋忠平先生有十多年軍旅生涯經歷,你一定想不到,現在在鏡頭前侃侃而談的他,一開始都不敢用眼睛去看鏡頭。但十一年的媒體經歷讓他成長,“現在我能拿眼睛盯的,主持人都不敢看我。”
在成為媒體人后,宋忠平深感自己身上的社會責任感越來越重,希望讓更多人都明白,世界在發生什么。除了錄制電視節目、寫作出書,2017年,宋忠平入駐今日頭條。
宋忠平的頭條主頁
這樣一位有著十余年相關經歷的媒體人,在面對每天發生的各種新聞時事,有時還是會感到“儲備告急”。工作之余,他開始“備糧”。從文史哲學到文獻專著,閱讀成為他的生活日常。
而進入新媒體戰場后,他了解到視頻化創作是一種趨勢。一部手機,一個支架,一個布光燈,是他全部的錄制工具,《最忠平論》就這么誕生了。
《最忠平論》節目截圖
現在他每天的工作日常,就是在錄電視節目之前,利用10~15分鐘的空檔,錄制一條視頻內容,就發生的時事熱點進行深度解讀。節目播出以來,他半年漲粉110萬,收獲3條千萬視頻爆款。5月份發布的國際關系的熱點視頻,播放達1023萬,一天內漲粉5.3萬。
老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無論你選擇走哪條路,都需要助你走得更順暢的本事。宋忠平先生的經驗值得參考:
知識比顏值更能保鮮,堅持給自己“充電”,你積累的知識,最終都是可以為你所用的籌碼。
2.不是努力一次就能收獲成績,持續不停地嘗試,保持平常心。想做好任何一件事,都是急不得的。
術業有專攻,著眼于自己的專業,做什么都不應該淺嘗輒止,要鉆得深扎得實。
4.要有自己的個性。崇尚個性化和獨特性的時代,保持自己的個性和不可替代性,就是要別人“非你不可”的底氣。
做專業的事,底線不能丟
說到“術業有專攻”,在這個“付費經濟風潮”正酣的時代,掌握更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就可能成為追風逐浪的“贏家”。
經濟學出身的財經主持人馬紅漫,在大學畢業時意外進入傳媒行業,目前主要從事財經新聞的評論分析工作。在主持節目時,以讓大眾輕松掌握財經資訊為努力方向,被業內譽為“國內最懂經濟的主持人”。
為什么學經濟卻做了媒體人?馬紅漫覺得自己性格上有著天然的媒體人要素——對突發事件有天然的好奇心、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意愿、希望自己觀點能引起別人關注。而媒體平臺滿足他的這些訴求,他也樂意將財經知識普及化。
2020年,馬紅漫在今日頭條上線了自己的短視頻產品《哎喲馬呀》,首期點擊量就突破了500萬。
《哎喲馬呀》視頻節目截圖
在他看來,短視頻節目覆蓋廣、成本低、傳播效率很高,商業變現比較好。但在新媒體平臺做內容,他必須避免新媒體傳播迅速、時效性強的同時暴露的價值觀和邏輯觀上的夸張和無底線。作為在傳統媒體工作的人,他堅持最基本的新聞要素和基本的核心價值觀的傳遞,“不能為了賺錢就扭曲自己價值觀的判斷。”
同時,他也在努力規避傳統媒體在傳播效果上的缺乏互動的問題。專門建立粉絲群,方便與讀者聯系和溝通。但如何處理好粉絲的不同訴求,在更好地服務讀者的同時,保持自己原有的價值取向和邏輯思路,也是對自身專業性的考驗。
馮驥才的《底線》中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只有守住底線,才能獲得成功的自我與成功的人生。”
無論從事什么工作,無論你的專業性有多強,時刻不忘堅守底線,是身處這滿是誘惑的世界中,不被游戲規則淘汰的“護身符”。
闖蕩新世界的路上,誰都不孤單
2019年,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5G時代中國網民新聞閱讀習慣的量化研究》報告指出,受訪者獲取新聞消息時,只有0.68%的人使用紙媒,6.56%的人使用電視,但有26.61%使用今日頭條,39.02%使用抖音……
今日頭條是諸多想進入新媒體世界的創作者的“新藍海”。與張彬、宋忠平、馬紅漫一樣在這里闖蕩和挖掘自身價值的,有很多同路人。
比如,通信專家奧卡姆剃刀,在頭條擁有325萬粉絲,他在頭條開設“5G脫口秀”《奧侃》,帶大家全面認識5G。
奧卡姆剃刀的頭條主頁
在年輕人里很有人氣“局座”張召忠,2016年2月22日入駐今日頭條,2019年發布了290條微頭條,930篇文章,133條視頻,發布內容的閱讀量突破了10億!
“局座”的頭條主頁
中科大博士袁嵐峰,運用圖文、小視頻、問答等多種媒體形式,持續不斷地進行科學科普內容創作。
“科學袁人袁嵐峰”的頭條主頁
和部分視頻標題很多創作者都表示,頭條給予了創作者最大的尊重,真誠合作、互利互惠。“在內容上的權威性、公平性、專業性,是別的平臺無法比擬的。”
在2019今日頭條生機大會上,官方發布了“創作者IP-UP計劃”。通過流量、技術、資金、服務等資源,助力內容創作者打造屬于自己的個人短視頻節目,促進作者站內賬號粉絲增長,提升作者影響力。
截至目前,已有70余位創作者加入“IP-UP”計劃。覆蓋育兒、美食、文化、體育、軍事、科學等多個垂直領域,共推出2000余期視頻,累計獲得20余億播放量
丹麥天文學家布拉赫曾說:“希望是隱藏在群山后的星星,探索是人生道路上倔執的旅人。”
想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參與內容創作的朋友,不妨來今日頭條開啟你的“創作之旅”。這里的諸多計劃和策略,都可以幫助你在新媒體時代把握機會、實現自我價值。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