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1区2区3区4区,81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66,久久电影tv

中國電商物流網-電子商務與物流行業融合媒體!電子商務物流行業門戶網站!
快遞網點 郵編查詢 行政區劃 高鐵時刻 高鐵票價 高鐵車次
貿易資訊
免費注冊 登錄
中國電商物流網
企 業
產 品
商 務

鄭葉來談華為云的新使命:做創新的“黑土地”

來源:中國電商物流網  發布時間:2020-8-2 6:57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大大激發了各行各業對數字化、在線化、智能化的需求。2016年,華為首次提出Cloud 2.0,指出政企成為上云的主角。四年過去,“云上生活”,“永遠在線”成為新常態,數據算法和代碼成為政企的核心資產,政企對上云和智能升級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迫切。

  如何幫助政企獲取新技術,發展新動能?如何把澎湃技術浪涌轉化為源源不斷的產業升級動能,為業務發展打開更多增長空間?7月20日《財新》記者袁小珊與華為云業務總裁鄭葉來、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展開“高峰對話”討論。

華為云業務總裁鄭葉來

  對話中,鄭葉來指出,優勢擋不住趨勢,創新是華為云的主旋律,通過全棧技術創新,踐行技術普惠。通過1個云基礎設施底座,3個使能平臺,4個面向行業場景化的聯接觸點,華為云為政企提供智能升級的最佳數字基礎設施。

  另一方面,自2017年華為成立Cloud BU,經過三年的發展,華為云業務發展駛入快車道,營收規模、付費用戶數、基礎設施規模迅速增長,產品競爭力不斷提升,在各項分析師機構的排名中均已列入中國前三。

  新基建時代,面向未來,華為云如何進一步突破?鄭葉來提及華為云的使命和責任是“賦能應用,使能數據,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他期望華為云能成為智能世界的黑土地,讓客戶、合作伙伴能在這片黑土地上茁壯成長。

  以下是“高峰對話”實錄:

  袁小珊:我們講智慧城市云服務講制造業的智能升級,也講了一段時間了,但是在今年這個時間點上講,我覺得是特別的生動,大家體會可能會很深。因為今年我們都知道,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體會到了真正的這種云上生活,對于很多的政府企業也切切實實地看到更感受到了他們業務的數字化智能升級的緊迫性,以及真真正正能給他們帶來的這些帶來的這些福利我想兩位會有一些很生動的體會和一些觀察,請跟我們分享一下。

  鄭葉來:這次疫情,我們看到有兩個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無論是武漢還是北京,這次我們能快速的控制下來,除了體現了我們國家非常高效的行政效益以外,還有一個就是 IT的手段,讓政府能夠洞悉變化,知道發生了什么,該怎么去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一個來講,這次疫情從另外一個維度推動了政府和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的步伐。信息技術做得好、智能升級走得快的企業,反而把危機的“危”變成了“機”。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發生了改變,在線成為一種常態。疫情結束以后,(人們)再也不愿意回去(之前的狀態)了,不是回不去,而是不愿意回去了。

  單志廣:新冠疫情確實深刻改變了我們整個生產和生活的模式,真正是一種范式的革命。可能過去我們經常講,我們要推動信息化,從上網到上云、上鏈,技術浪潮推動整個社會跟隨技術浪潮在走,這次是一種社會的現象,倒逼了我們生產生活要重新改變它的模式。比如說大家感同身受的,疫情期間比如說我們在網上購物,還有我們的生活方式,比如在網上學習,我兩個兒子都是在網上學習。所以我感覺這種變化是極其巨大的。我認為新冠疫情確實使得如何看待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業態,這都需要用真實的場景,很多業態的拐點都已經體現到了,比如說在線教育、在線醫療、遠程辦公、線上會議等等。過去我們只是輔助性的手段。只是搞技術的人,我給你一種方式,你可以這樣做,但是基本上沒人愿意這么去做,現在變成常態。我每天都要用常態的方式去工作,去生活。

  袁小珊:我覺得單老師說的特別有體會,這一次的這種訴求跟教育是發自內在的。是從大眾的內在需求來衍生,這個比任何的教育都快。其實就是一種技術普惠,大家都能夠感受到。我們今天的這個主題,我們看后面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創新,一個是普惠,鄭總為什么要選這兩個詞?

  鄭葉來:其實我們辦華為云TechWave技術峰會,原始出發點是什么呢?是我們很多客戶說,你們技術非常好,我就琢磨,我們總該有一個頻道,由各個研發的主管、博士來發聲,把每個人把自己做好的產品給大家來介紹一下,這是辦TechWave技術峰會初衷。

  為什么叫創新和普惠呢?因為創新永遠是我們的主旋律,不創新客戶不會選擇我們。普惠,就是我們所有創新的東西,如果不能使能千行百業,那所有的創新都是象牙塔里面的東西。不創新沒有客戶買單。創新讓華為云普惠使能千行百業,創新技術要在商業市場上得到應用,得到價值的承認。

  袁小珊:一講到創新,技術創新是你們的重中之重。講到普惠,作為科技企業,具體怎么來推動這個技術的普惠呢?您有沒有什么樣的體會和計劃?

  鄭葉來:從華為來講,我們作為一個科技企業,我們做的東西總得有人去用,使能千行百業,我們提供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的一個使能。具體來華為云今天在華為它已經是一個平臺了,我們曾經講優勢擋不住趨勢。華為本來在傳統IT產業里面做得很強了,但是我們為什么提供云的使能平臺呢?因為今天客戶需求發生變化了,客戶說我不要買產品了,我要買服務了。我們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平臺呢?總結起來,就是“一三四”。那么我們這個一個基于擎天架構的端邊云一體化的云基礎設施底座,3個賦能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平臺,4個面向行業場景化的聯接觸點,為千行百業提供底座,構建智能世界的黑土地。

  第一點,華為云能真正實現在公有云、在邊緣云、在混合云上完全一樣的架構部署,這是很不容易的。第二點,從技術架構來講,我們把這個平臺所使用的計算、存儲、網絡安全這些功能統統地把它垂直整合,包括從芯片到硬件到系統到軟件平臺。我們做了接近8年的努力,完成了擎天架構。

  我們還有三個平臺,應用使能平臺、AI使能平臺,數據使能平臺,通過三大平臺相互配合,幫助政企聯接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使能數據,賦能應用。

  四個聯接,聯接開發者,聯接應用,聯接組織,還有聯接萬物。

  袁小珊:鄭總是從科技企業本身的角度出發,單老師您有什么樣的觀察?科技企業在技術突圍當中,具體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單志廣:華為作為中國特別杰出的高新企業,實際上它更多是從技術創新維度上拉動社會、產業創新,包括云、網、端等,產業創新帶來服務創新,帶來模式創新。它實際上是通過技術創新作為驅動力,拉動了整個社會包括管理的、服務的、產業的、模式的一種創新。有了這樣的創新之后,帶給所有服務的對象三個層面的普惠,包括政府、企業、老百姓這三大類客戶所以技術創新是實現普惠非常重要的引擎。

  袁小珊:現在華為是把技術創新的引擎抓住,同時關注到怎么樣讓這個技術真正能夠回到千行百業當中去。我們剛剛提到的數字化、智能升級等等,其實還有一個很熱的詞叫新基建,新基建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之下,跟數字科技結合,大家都很期待,它究竟會帶來什么樣的機會?對經濟的發展會有什么樣的推動作用呢?

  單志廣:其實并不是說現在才有新基建,比如說過去我們做4G,原來云計算前期工作的時候,在當時也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如果沒有4G的話,我們今天的人臉識別、網上的電子商務、外賣、共享單車,今天已經非常熟悉的生產和生活,都是由于前期的信息化設施,帶來今天產業和應用的繁榮。

  新基建按照國家現有的描述分成三種,一類是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包括我們講的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數據中心、5G,還有一類是融合性的基礎設施,就是我們鐵路、公路、機場、道路、橋梁、隧道,所以這些實體設施,加上傳感器,加上感知元器件之后,形成這種智能化的設施,它本身是可以感知的了,我們講城市可以呼吸,萬物互聯的融合化。

  第三類就是創新型的基礎設施,我們有大的科學儀器等等。所以新基建它的核心特征是以科技要素作為引領,核心是信息技術、數字技術。這種新基建對我們下一輪整個經濟增長,還有整個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極其重要意義,它實際上給下一輪的增長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礎。

  袁小珊:新基建當中科技企業有什么樣的機會?

  單志廣:應該說新基建主要是科技企業的戰場。數字科技,也包括很多其他的數字融合科技領域。對這些企業來講,新基建給它們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數字化基礎設施,無論是做網絡的,做云計算的,做大數據的,做人工智能的,做區塊鏈的,AR/VR的,所以這些產業都迎來非常好的機會。

  袁小珊:新基建也是為咱們科技企業帶來廣闊的空間。剛剛鄭總有一句話講的特別好,優勢擋不住趨勢。在這樣的趨勢之下,新基建大的背景之下,咱們華為在定位上、業務上有什么調整?

  鄭葉來:這次新基建是科技企業主導的。關于新型的信息基礎設施,我們在烏蘭察布和貴安新區,建了兩個大型的新的數據中心集群,為什么是新的數據中心集群呢?是用新的技術來建的。華為公司在能源基礎設施,在IT的服務器、存儲、網絡等方面的技術優勢,我們端到端整合。所以我們數據中心進去看以后,很難找到哪里是服務器,哪里是存儲,哪里是網絡,哪里是我們傳統的能源基礎設施設備,因為它整個是一個大的模塊,我們堆聯式地往里面來建設,這樣真正的是非常綠色高效的信息基礎設施。

  新基建第二點叫融合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本質是什么?今天信息化的技術,用數字化的技術和智能化的技術改造我們今天千行百業,來降本增效,真正用這些技術改變我們企業的生產結構和生產成本。

  第三點,新型的創新基礎設施。實際上是為社會提供普惠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的創新基礎設施等等。為整個社會提供公益性普惠的能力。從長期來講,一定是會產生深遠影響的。

  袁小珊:我們看到一個新聞,華為5月中旬有一個政企戰略,發布華為云Stack,專門服務政企的,在這個時候來頒布這個戰略,你們的考慮是什么?

  鄭葉來:實際上華為一開始都是做To B生意的,最熟悉政府和大中型企業需要什么。我們為什么在今年5月份發布華為Stack呢?是因為過去兩年,我們發生兩點變化。第一點變化,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技術真正融入到企業流程中,企業都需要這些技術。因為傳統信息化技術,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現在的需求。同時很多大中型企業和政府,由于監管各種各樣的需求,它又期望把這些技術放到我的數據中心里面來。這實際上是一件很擰巴的事情,這些技術是需要快速迭代快速更新的,華為后面幾千的研發人員,每天不停的辛勤的要迭代這些系統。但是放到你的數據中心里,用傳統的IT堆棧的方式來交付是不可能的。傳統IT堆棧是一年給你提供一個穩定的版本,甚至兩年給你提供一個穩定的版本。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所以我們一直在思考,怎么能夠把公有云的架構,把公有云快速迭代的技術,能部署到客戶的數據中心里面去。所以我們一直講,公有云的架構和技術,部署到您的數據中心里面去。華為私有云是做得最強的,公有云現在快速發展。我們完全可以用同一個架構把它打通。所以我們給研發下達了這樣一個要求,搞了兩年多,終于把華為云Stack搞出來了。

  我們把華為云Stack部署到客戶數據中心里面去,一方面滿足監管的需求,一方面享受公有云的快速迭代帶來的源源不斷的技術更新。這是我們發布這個技術的初衷。

  袁小珊:在你們的新聞發布會看到一個詞挺有意思的,要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講到黑土地,我們的概念是特別肥沃,你們的智能世界的黑土地,是要具備什么樣的素質,才能成為這樣一個土壤?

  鄭葉來:2017年我們成立Cloud BU,發布華為云這個品牌的時候,我們當時劃了我們業務的邊界——“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

  我們為什么上不做應用呢?因為我們認為未來的商業社會一定是兩類公司,大而強的平臺型公司和小而美的專業型公司,華為只能做平臺型公司,不可能做千行百業的應用。

  “下不碰數據”是當時我們給自己劃定的邊界。我們作為一個數據的使能者,數據處理能力提供者,而不要去“碰”別人的數據,“碰”就包括用技術手段來獲取別人的數據,以及將別人數據進行商業的變現。當時我們就明確向社會承諾了,我們不會去“碰”數據。

  第三,不做股權投資。華為云不會沿著產業鏈上下游來做股權投資,我們不會投資親兒子跟我們合作伙伴來競爭。

  今天來講,我們有一些變化,把我們的愿景改成了——“賦能應用、使能數據、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核心變化是數字化技術和智能升級將成為未來政府和企業轉型的主旋律。

  從“不做應用”到“賦能應用”,期望我們的合作伙伴把他們的應用生長到華為云上來,我們提供一個更好的平臺。

  從“不碰數據”到“使能數據”,更加強調華為提供一個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包括我們大數據的能力、人工智能的能力、邊緣計算的能力等,讓我們的客戶和合作伙伴更好地使用華為云的能力。在數據方面我們有一點一直沒有變化,我們強調數據的主權該是誰的就是誰的,華為這一點始終是沒有變的。

  “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這是我們最近反復強調的。首先,華為云承載華為流程IT面向全球170多個國家業務的IT服務,華為絕大部分業務已上華為云;第二,為華為消費者業務提供云底座;第三,把華為公司在ICT領域30多年積累的ICT技術能力,通過端、邊、管、云的深度協同,把華為云打造成開放的“黑土地”,提供云服務給政企客戶,走差異化創新之路。

  袁小珊:講到華為,您剛才講到在政企的服務商非常有優勢經驗,所以才有底氣發布政企戰略。相信您也同樣另一個方面,國內政企數據化,雖然大家現在需求還是非常明確,但是問題也不少,它的困難和挑戰在您的體會上主要是什么?

  鄭葉來:我想分享兩點。第一點,大家都知道這是個趨勢,都知道去做。但是我在華為,經常跟我們的同事們開一個玩笑,以終為始很容易達成共識,“終”能達成共識,看未來大家都不會有分歧,但是今天怎么出發就很痛苦。今天也是這樣的。從企業和政府來講,他們有持續很多年的IT基礎設施。這種情況下,政企要改變他現有的組織、業務流程等等,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們最早做華為云的時候,華為自己都不愿意用。現在應該說華為公司絕大部分的IT基礎設施都在華為云上。連我們研發的代碼,我們研發的計算云都在華為云上,我們消費者云也在華為云

  我們為什么這么變化呢?出發的路徑是什么?我們傳統的基礎設施,我們慢慢改造它,我們新的應用和新的基礎設施,一定要用新的方法來部署,不要再走老路了。第二點,我們有沒有決心來改變我們現有的組織和業務流程。華為在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也是有各種各樣的阻力。比方說我們全球各地那么多的數據中心,一夜之間到云上來也是很痛苦的。前不久,我們的流程IT的總裁陶總跟他的同事講了一句話,不要因為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否定這件事情,有問題來解決問題,但是方向不能變。這就是我們做事情的一個態度。我想所有的企業都會面臨華為一樣的問題。

  袁小珊:單老師您怎么看?

  單志廣:鄭總說的是比較到位的。這一輪的政府和企業數字化轉型,它核心的難度,不是在技術,而是在業務。這一輪政企的數字化轉型,是業務驅動的,而不是技術驅動的。本質上來講是變結構,不是變參數。這種結構變化來自于內生動力的,要有內生的發展,這是自我革命的過程。

  首先要做這種轉型,同時它要做業務的整合,比如政府為老百姓服務,我們說最多跑一次,或者一次都不跑,一網通辦,一網統管,這些都是在改變政府自身的業務模式。政府要變成一個整體型的政府,我不再說這是稅務局,這是工商局,這是法院,而是整體型政府,整體性服務,它就是一個入口。像我們今天講的所有的城市入口,它是一個入口。在信息網絡空間中你就是一個整體。

  這個過程中,數據有很大的挑戰。首先有的是沒有數據化,要實現數據化。有了數據化之后,還有質量的問題,還有部門之間、區域之間數據的融合問題,活化問題。再加上業務模型,知識模型,機理模型之后智能化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間它數據的難度,系統的難度,我們很多系統是非常異構的,接口原來各種各樣的信息化過程中留下不同的廠商帶來的軟硬件的標準,完全不一致。這樣統和的時候非常難。一個是技術的難度,一個是管理的難度,協調的難度。

  還有我們整個這個過程中,所帶來的業務模式,能否真正進行改變。剛才鄭總講,我們現在的技術都不是單獨技術了,是融合的技術。什么是底座,什么是黑土地?黑土地有腐殖質、有水、有礦物質。華為云的黑土地里我相信也是一樣的,包括云計算的技術、大數據的技術、芯片的技術、服務器技術等等。過去一個公司可以靠分散技術、分立的技術來贏得市場,今天必是綜合性的技術,通過綜合性技術形成綜合性能力。因為我們今天的產品和服務,包括政府服務企業服務都是綜合型的了,要體現技術融合、業務融合和數據融合,跨領域、跨地域、跨部門、跨業務,這是非常大的挑戰。

  袁小珊:單老師一直在研究智慧城市的發展,我們國家的智慧城市,現在是到了什么樣的階段?這幾年的速度跟以前比有什么變化?

  單志廣:智慧城市涵蓋了我們新型的工業化,我們的農業現代化,我們的城鎮化、信息化,四化綜合體,我們用智慧城市來進行承載。所以特別是在過去五年左右時間,我們國家智慧城市發展取得了非常快速的變化。同時,智慧城市的一些老問題仍然是很突出的。我們現在講的開放的問題、共享的問題、融合的問題,仍然制約我們的發展。現在數據治理體系,政府數據開放,包括全社會相關聯的融合業務共享能力,仍然是老大難的問題。無論是以電子政務的名詞,還是以智慧城市,還是以數字化轉型,這些問題都沒有合理解決。我們數字化治理的架構,我們技術應用的方式和產業服務的提供模式,還要克服很多硬骨頭。

  記者:華為也有很多政企客戶,包括提供智慧城市的解決方案。但這個比較復雜,因為每個城市的差別實在是太大了,訴求不一樣,華為怎么來應對每個城市的特點,對癥下藥呢?

  鄭葉來:我剛才聽到單老師講的,我們國家智慧城市的發展歷程,非常有感觸。并不是發達的城市或者不發達的城市誰做的好。不發達的城市,有可能做起來更容易,它的技術薄弱反而更容易用更新的技術來做。其實智慧城市的概念,在中國一直沒有統一的解釋。我想分享一下,華為過去幾年用華為云EI城市智能體在深圳做的嘗試,我們做了三件事。

  一是治堵,過去是車看燈,讀秒數通行;現在是燈看車,讀車數放行。我們所處的深圳坂田區域,上下班高峰是幾萬輛車。前年我們剛開始治理這一塊交通的時候,在幾個最堵的路口部署完人工智能以后,我就問公司領導講,最近在這堵不堵?他說好像是不堵了。我說為啥不堵了呢?領導們說,那是因為這是一個打工的城市,說都回家過年了。后來春節以后,我再問他們堵不堵?他說不堵了。發生這個變化是怎么回事呢?以前我們一堆人開車,看到紅燈我們就讀秒,一二三四,變成綠燈車走。現在的變化是什么呢?是我們的燈上長了眼睛,燈來看后面排了多少車,車多了以后,它就變成綠燈放行,而不是靠以前固定的時長,同時把幾個路口聯動起來,這一塊堵的區域就把它疏通了。

  第二,我們跟深圳氣象合作,深圳尤其是這個季節,臺風、風暴高發的季節,對整個工農業生產,交通出行產生重大的影響,通過人工智能對風暴進行預測等等,應該說非常非常重要。

  第三,我們還與深圳機場合作智慧機位分配。深圳機場是中國最忙的幾個機場之一。我們以前深圳坐飛機,飛機停下來的時候,都伸頭看一看,到底是廊橋接,還是擺渡車。如果天氣炎熱,夏天坐擺渡車其實體驗是不好的。我們和深圳機場基于大數據和AI實現機位資源調優,提高廊橋機位的使用效率,降低旅客乘坐擺渡車的時間,讓機場的靠橋位數量提高10%。

  袁小珊:我們剛剛一直在講政企服務更偏重政府這一邊,其實企業這一邊,尤其在這次疫情當中大家的體會特別深,比如說一些傳統行業,傳統制造業,他們數字化還有升級的訴求,現在講是迫在眉睫。在這個過程當中,想聽聽兩位來分享,對于和傳統制造業企業,他們現在發展到什么樣的階段?數字化最大的問題和焦點在什么地方?

  鄭葉來:一個企業來講,它有上下游,它有整個供應鏈,它有消費端,今天的企業會越來越重視它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你看今天所有有品牌的企業,一定會局部構建自己的電商平臺。如果你沒有一個很好的門戶和電商平臺,來直接跟你的客戶來溝通,獲取客戶的需求,來運營你的數據、運營你的客戶。即使你的企業做的越來越強,但是你不掌握你消費端的數據,不掌握你消費端客戶的情況,你要依賴于別人,這個有可能未來很被動。我們福建有一個客戶,叫九牧廚衛,它一定要構建一個九牧商城。因為今天中國發生一個很尷尬的現象,線上的成本比線下的成本已經是只高不低了。我原來Go to Market的費用,有可能是線下,比方說我們租個門店雇個服務員可能是20%,今天線上費用加起來超過30%,這種情況下,讓企業重新思考怎么把線上和線下來融合。同時,怎么來構建自己線上的平臺。

  第二從市場端來講,如果他不用這些技術來改造生產流程,改變市場結構和成本結構的話,他很難跟領先者和正在路上的顛覆者去競爭。這種變化,無論是發生內心的也好,還是外界驅動的也好。你永遠在變化的路上,否則的話,你很快就容易被淘汰。今天的產業變局,比以前的加速度更快。

  單志廣:應該說我們國家在企業信息化,包括制造業信息化方面,總體來講不平衡不充分的情況還是非常突出的。比如說我們有的生產線,可能是可以對標工業4.0的水平,我們國內也有最好的生產線。但是很多量大面廣的制造業企業,它的信息化的水平、自動化水平,很多是在1.0和2.0階段,最好的應該就是對標3.0階段。這是我們現實的一個國情。

  我們國家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比例只有25%實現了轉型,歐洲是46%,美國是54%。在數字化轉型這個程度上來看,我們跟美國至少有一半的差距。對我們自己來講,中國有55%的企業仍然沒有完成基礎設備的數字化改造,仍然是非自動化、非信息化的。我們國家企業生產設備的數字化比例不到50%,我們應用信息技術實現業務集成不到20%,通過ERP各種各樣集成的技術實現集成化管理的不到20%。我們企業數字化成效非常顯著的不到7%。

  從這些能看到,我們國家企業的信息化、制造業信息化、包括流程工業離散工業,其實我們真的是任重而道遠。這也給我們數字科技企業,像華為提供非常好的機遇。

  袁小珊:最后請問鄭總在新基建的背景下,數字化的時代當中,華為云的新愿景,能不能給我們總結一下?

  鄭葉來:2017年華為公司成立Cloud BU的時候,其實我們當時討論過,未來的使命是什么?我們當時講過三點:

  第一點首先華為要變成一個云上的公司,包括華為在全球為我們客戶提供的服務,以及華為為消費者提供的消費者云服務,都應該在云上。

  第二,華為的商業邏輯沒有變,還是我們做的原來ICT的基礎設施,但是商業模式發生了變化。原來客戶要買我們的交換機、存儲、網絡,買這些盒子的產品,未來客戶買我們的云服務,需要完成我們自己商業模式的轉換。

  第三,因為華為公司圍繞整個ICT基礎設施領域,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IoT做了這么多端到端的投資。我們從技術上來講,我已經做的非常好了,我們怎么把我們的技術開放出來,來使能我們全球的客戶和合作伙伴。

  我們未來的使命是什么?就是賦能應用,使能數據,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

  我們為什么一再強調黑土地呢?我們的使命,不要去碰客戶的數據,我們就做一個黑土地,提供我們的平臺和基礎設施,讓我們的客戶、合作伙伴,在華為云的黑土地上,自己去開發應用,自己去發揮它數據的價值,種土豆、種紅薯、種馬鈴薯,華為做好自己的黑土地!

  華為云團隊通過持續的全棧技術創新,使能千行百業,消除數字鴻溝,讓每個人感受到技術溫度。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


Copyright © 2012-2025 sd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電商物流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安盟| 三门峡市| 宁阳县| 禄丰县| 平阳县| 石棉县| 南城县| 宝鸡市| 鄢陵县| 宝丰县| 孙吴县| 山东| 河池市| 宝丰县| 绥德县| 保靖县| 临汾市| 普安县| 门源| 昭通市| 南康市| 施秉县| 桐乡市| 横峰县| 石狮市| 澄迈县| 罗田县| 横峰县| 方山县| 富川| 双峰县| 广昌县| 吐鲁番市| 麻阳| 富阳市| 蒲江县| 台湾省| 泊头市| 施秉县| 澄江县| 抚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