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黑名單”應預留信用“修復期”
來源:山東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5-12-22 9:1 編輯:方方
寄快遞,先看看“黑名單”。近日,國家郵政局印發《關于加強快遞業信用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到2020年底,建立快遞業信用建設的規章制度和標準體系。國家郵政局表示,將建立違法失信“黑名單”和聯合懲戒制度。(11月22日《新京報》)
近日,根據國家郵政局的快遞服務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對快遞業務申訴的主要問題是快件延誤、服務態度差、快件丟失及內件短少,占快遞業務有效申訴量的85.4%?梢,快遞服務極不規范,亂象叢生,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特別是,相關法律的滯后,為快遞行業出現服務短板埋下了禍根。因此,立法規范快遞行業,建立違法失信“黑名單”和聯合懲戒制度,其必要性無須贅言。
誠信缺失,不講信用,不僅危害快遞行業和電商經濟發展,破壞市懲社會秩序,而且損害社會公正,侵犯消費者利益。不可否認,當前快遞行業誠信缺失問題依然相當突出,包裹延誤、丟失、損毀、內件短少、毒快遞及服務態度差等現象屢禁不止,一直飽受社會詬?梢,快遞行業必須首先建立信用體系,通過完善制度、加強管理,努力營造誠實、自律、守信、互信的經營和服務環境。
事實上,失信“黑名單”制度,在一些領域早有先例。比如,為了治理“老賴”,2013年最高院公布了《關于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按照這一規定,被執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的,將被法院納入失信“黑名單”。又如,央行開通了個人信用“黑名單”網上查詢服務;同時規定,個人信用“黑名單”僅保存5年,給失信者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避免將其“一棍子打死”。
因此,針對快遞失信“黑名單”制度,應制訂相關細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和執行力。比如,快遞失信“黑名單”應實行“寬進嚴出”。所謂“寬進”,一旦發現有快遞企業和快遞員存在失信行為,即入“黑名單”。如包裹延誤、丟失、損毀、內件短少、毒快遞、服務態度差,等等。所謂“嚴出”,除了讓失信者“一步失信、寸步難行”,并給予必要的懲戒之外,同時給其預留一個信用“修復期”,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失信者,走不出“黑名單”,直至從快遞行業中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