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供給側改革看新常態下鐵路貨運的“危”與“機”
來源:山東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6-5-3 8:25
2016年一季度,全國鐵路貨物發送量維持大幅下降勢頭,僅完成7.88億噸,較去年同期再減0.82億噸,同比下降9.43%。中國鐵路總公司近日公布了上述數據。(財新網)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國家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節能減排力度不斷加大,煤炭、礦石、鋼鐵等大宗物資的全社會運輸需求總量持續下滑,在此情況下,以大宗貨源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鐵路貨運首當其沖,運輸量持續下降,鐵路貨運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
新常態下必有新問題。當下,中國供需關系正面臨著不可忽視的結構性失衡。一方面,過剩產能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國的供給體系,總體上是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為了解決“供需錯位”的問題,中央開出了“供給側改革”的藥方。著力推進供給的結構性調整,改善供給體系的供給效率和質量。而這一改革方案的提出,勢必給扮演著國民經濟動脈角色的鐵路運輸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處于困境中的鐵路貨運帶來了新的機遇。
然而,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要想抓住機遇,實現中國鐵路貨運的轉型升級。筆者以為還需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牢固樹立品牌意識。品牌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只有牢固樹立品牌意識,傾力打造品牌服務,才能使企業有靈魂,有活力,有人性,才能確保固有消費群體的穩定和新消費者的快速增長。對于鐵路貨運來說就要徹底摒棄以往高高在上的“鐵老大”的觀念,破除墨守成規的保守觀念,實現從“鐵老大”到“店小二”的轉變,著力將鐵路貨運打造成繼高鐵之后的又一張名片。
二、擁抱互聯網+。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崛起,快遞行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在這一過程中,鐵路貨運不能只作為一個旁觀者,而應該作為一個積極參與者與開拓者。通過優化貨源結構,徹底解決鐵路貨運貨源結構單一的問題。
三、發揮優勢,補足短板。在大型,大量的貨物運輸上,鐵路貨運不僅安全,而且所需要的成本較低,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但也有著“最后一公里”的短板。鐵路貨運在全面轉型的過程中,要加強和其他運輸方式的結合,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瓶頸,實現“點到點”的服務。
面對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鐵路貨運也站在了改革的十字路口。前景光明,任重道遠。我相信,借著供給側改革的東風,飽經風霜的中國鐵路貨運必將以嶄新的姿態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