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子報 發布時間:2022-4-25 9:33
4月6日,在聯想集團2022/23財年誓師大會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宣布,至2023/24財年結束,聯想集團的研發投入將在2020/21財年的基礎上實現翻番,未來五年,研發總投入將超過1000億元。同時,楊元慶還宣布,聯想的三大新興業務——邊緣計算、基于元宇宙應用的AR/VR、云服務,從孕育到孵化邁出了重要一步。
從此前的“貿工技”路線,到今天重金搏研發,聯想對技術的重視度似乎發生了180°轉彎。這能否成為聯想“大象起舞”的一個新起點?
技術轉型是必選項
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拿華為與聯想對比,認為聯想之所以被華為甩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選擇了“貿工技”這條路,把技術排在了公司戰略的最后方。也正因為如此,聯想被外界定義為一家加工制造公司,而非技術型公司。
通信業和智能互聯網資深觀察人士項立剛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當初華為主攻通信行業,聯想則是主攻PC行業。相比之下,后者的毛利率要低很多,所以聯想在當時能夠拿出來做研發的資金有限。即便如此,它的研發投入規模也與行業平均水平保持一致。”聯想創始人柳傳志后來也曾在采訪中坦言“非不為也,實不能也”,并不止一次強調,雖說最開始選擇了“貿工技”,但聯想發展到一定程度、有了更多的資本后,就開始向“技工貿”方向調整了。
然而,很多人對此說法并不買賬,原因或許與聯想一直以來的業務構成有很大關系。自1984年成立以來,在聯想的幾次重大組織結構調整中,PC業務始終占據主導。有業內人士評論稱:“聯想以貿易見長,常用打法是以收購和投資快速擴張來占領市場。從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部、摩托羅拉手機業務,到拿下IBM x86服務器業務板塊System X、富士通個人電腦業務主體FCCL,基本上都是吃下別人的‘舊業務’。即便它把PC業務做到了世界第一,但其他技術含量更高的新業務,比如云服務、解決方案等的發展沒有取得顯著成績,仍然難以擺脫別人對其‘組裝廠’的印象。”
不過,近兩年來,可以看到聯想正在大刀闊斧地調整自身業務構成,除了代表傳統硬件業務的智能設備業務集團(PC、平板、手機等)之外,又組建了代表新業務的方案服務業務集團(智能解決方案、設備服務、運維服務等)和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存儲、數字經濟、云計算等),并選定云服務、邊緣計算、AR/VR作為新一輪突破口,設立專門的團隊,進行資源傾斜,竭力在PC業務之外尋求新的增長引擎,實現“脫胎換骨”。
艾媒咨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稱:“聯想之所以痛下決心加大研發投入,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來自外部環境的壓力,作為一家OEM模式的加工企業,聯想自身無法生產關鍵電子組件,需要向第三方廠商大量采購處理器、芯片、內存、存儲器等,對國外產品存在高度依賴性,在目前的國際形勢影響下,這部分業務的風險很大;另一方面是自身發展需求,在過去近20年里,聯想的PC業務雖然也獲得了巨大成功,但成功背后承受著很大壓力。例如疫情帶動在線辦公需求激增,讓聯想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但這種運氣不會常有,也不可持續。因此,加快技術轉型是一個不得不做的選擇。”
五年1000億元研發費夠用嗎?
不久前,華為對外公布了自己的研發投入。數據顯示,華為2021年研發投入達到1427億元,占全年收入的22.4%,10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已經超過8450億元,在全球位居第二。從研發人員情況來看,華為 2021年研發人員占公司總人數的 54.8%,約為10.7萬名。
而聯想2018/19財年、2019/20財年、2020/21財年研發投入分別為102.03億元、115.17億元、120.38億元。營收占比分別為2.98%、3.27%、2.92%。即便是最新計劃中未來五年的研發投入平攤到每一年,也僅有200億元左右,與華為相差7倍。
這樣巨大的差異源于二者在戰略上的區別。有業內人士曾將華為與聯想的戰略進行詳細對比,認為聯想追求的是多元化擴張和多行業成功,看重影響力,強調求實進取,而華為更有理想主義情懷,強調專業專注。聯想的愿景是在多個行業擁有領先企業,因此形成了聯想電腦、神州數碼、君聯資本、融科置地、弘毅投資以及農業、食品、租車、酒業、化工、醫療、養老等眾多業務板塊并行發展的模式。而華為則是選擇了相對比較窄的通信行業,專注研發,集中配置資源朝著一個方向前進。不同的發展戰略讓二者最終走向了不同的發展方向。
一位業內資深專家指出:“華為的轉型經驗非常值得借鑒。在國際形勢影響下,華為手機業務受到很大程度的沖擊,但它能在短時間快速轉型,把云業務發展到全國第二、全球第五的位置,這與其長期專注于技術研發有很大關系。”
現如今,聯想同樣面臨轉型壓力。從傳統的PC業務來看,聯想在臺式電腦、筆記本、一體機、服務器、外設等每一條細分賽道上都有眾多競爭對手,亟須通過技術轉型建立“護城河”。以服務器為例,伴隨數字化轉型持續推進,各行各業算力需求陡增,服務器市場這塊“大蛋糕”吸引到諸多關注。國內有華為、浪潮、新華三等大廠前赴后繼,國外有蘋果、戴爾、惠普等虎視眈眈,聯想想要脫穎而出的壓力很大。
而從聯想選定的新業務來看,無論是云、邊緣計算還是AR/VR,也都早已巨頭林立。聯想的入局意味著它將不得不與BATD(百度、阿里、騰訊、字節跳動)等一眾技術實力強勁的大廠展開正面較量。以云服務為例,云計算是典型的重資產、重投入、高技術、盈利周期長的行業,且具備顯著的規模效應、寡頭效應特征,頭部玩家經過十幾年的資源投入,在資本規模、商業品牌、產品打磨方面均已筑起極高壁壘,想要從中分一杯羹著實不易。
綜合來看,技術積淀與創新突破是構筑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此各大廠商紛紛加大技術研發投入也不足為奇了。不光是華為、聯想,小米CEO雷軍也在此前表示,2021年小米研發投入已達132億元,同比增長42.3%,未來五年將超過1000億元。
項立剛表示,聯想的研發投入規模目前從國內來講,已是位于前列的水平了。除華為外,聯想與其他像小米、清華同方、紫光等業務有重疊的本土企業相比,在技術研發方面還是具備一定優勢的。不過,他也表示:“在企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投入永遠是不夠用的。”
張毅認為:“實際上聯想本身是具備技術基因的,它所觸達的行業也要求它必須具備過硬的技術能力。對于這種體量的大廠而言,每年200億元左右的研發投入在其整體營收中的占比并不算多。但相較于過去的聯想而言,這又是一筆不小的投入,是一個好的開始。”
值得關注的是,對照國外ICT制造企業,我國本土企業在研發投入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公開數據顯示,微軟2021年研發投入約為1215億元,增速高達7.5%。蘋果2021年研發投入約為1400億元;過去3年,蘋果研發投入占營收的比重保持在6%~7%。三星電子2021年的研發投入也達到了1144億元,增速為5.1%。
轉型加速期挑戰頗多
作為世界PC龍頭,聯想的市值卻被長期低估,目前僅有1024億港元(約819億元人民幣)。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它的核心競爭對手之一——惠普。近日,惠普被巴菲特入主的老牌科技公司伯克希爾相中,得到了價值42億美元的投資。受此消息提振,惠普股價大漲,目前市值已達406.92億美元(約2590億元人民幣),是聯想市值的3倍之多。
多位分析師認為,惠普之所以能夠受到伯克希爾的青睞,主要受益于其良好的業績表現。根據財報數據,從近5年業績來看,惠普表現相當穩健,2021財年營收634億美元(約3994億元人民幣),增速12%;凈利潤為65億美元(約410億元人民幣),大增128%。而再看聯想,2021年營收為4898.7億元,凈利潤卻只有57.6億元,和惠普相去甚遠。
根據聯想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在主營業務上,智能設備業務集團營收達1126億元,同比增長16%;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營收為123億元,同比增長19%;方案服務業務集團營業額達到95.8億元,同比增長25%。盡管三大業務集團的營收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同比增長,但可以明顯看到傳統PC業務的收入貢獻依然是最大的,相較之下新業務尚難挑起大梁。
專家分析稱,聯想的供應鏈管理模式的核心依舊是通過大量提升硬件出貨量,來向上下游換取更高的議價話語權。短期內,這樣做無疑可以幫助聯想縮短迎頭趕上的時間。但量大、利潤微薄的問題,也很容易讓其陷入盈利困境,久而久之,當產業成熟時再想掉頭極難。
與此同時,此前全球PC霸主的地位奠定了聯想的To C和硬件基因,然而產業互聯網時代、軟件定義時代,To B市場才是主陣地,軟件能力被認為是核心競爭力,聯想屬于后來者,與已經在企業級市場、軟件領域建立起先發優勢的對手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未來進入轉型加速期,聯想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項立剛表示:“企業要做的第一件事首先應該是活下來,然后才是做大做強。”如果聯想能夠把1000億元研發投入用到實處,真正走上自主創新道路,那么它的資金外流會減少,利潤率也會大大提高。而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還要注意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做到量力而行,而不是盲目追求高研發投入,畢竟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張毅建議:“聯想要想快速提升核心技術實力,其實與高校、科研機構緊密合作也是一條便捷之路。國內很多科研機構和高校在技術研發方面走在前沿,但市場化能力比較弱。而聯想長期深耕市場,非常了解用戶痛點與需求,如果能夠與科研機構、高校形成合力,打通基礎理論與現實產品之間的壁壘,必然會產生1+1>2的效果。這也是速度最快、最有保障、最為可控的增強自身競爭力的一種方式。”
總體而言,聯想的轉型無疑是有效果的。但是下一步,如何在三大業務上做好資源投入配比,PC主業如何實現新的轉型突破,新業務又該如何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這些問題都需要聯想盡快給出一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