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日報 發布時間:2022-6-9 9:33
莫讓“數字鴻溝”絆倒老人
近日,一段視頻在網上熱傳:一位老人乘坐公交時,因不懂智能手機操作,難以完成掃碼、亮碼要求,最后無奈轉身下車。一句“不耽誤大家了”,讓人聽了頗不好受。
出入公共場所掃碼、亮碼,本是提升疫情防控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屏幕上點點戳戳,對年輕人來說是小事一樁,可對上了年紀,尤其是不會操作智能手機的老人而言,卻是難上加難。猶記健康碼推廣之初,一些老人因一“碼”不通出行受阻就頻頻引發關注,許多城市為此出臺了適老化方案,比如反向掃碼、手動登記等等。然而直到如今,類似情況下還有老人“被迫下車”,證明問題依然沒有很好解決。
信息化時代,各類智能應用充斥生活,這當然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種種應用給各個群體帶來的感受卻很不均等,網約車占據主流,老人路邊揚招愈加費勁;看病問診電子化,老人常在自助機前束手無策……“數字鴻溝”讓一些老人的生活反而不那么方便了。如果說平時,搞不定新技術新事物的老人尚可通過付出更長等待時間等實現訴求,那么面對掃碼、亮碼這樣的剛性需求,他們難免會遭遇更多尷尬,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老去。技術更迭日新月異,其實誰都有可能“掉隊”。這也意味著,為不同人群保留生活服務的多元通道,將是一個常態化課題。醫院掛號,能自助也要留“窗口”;出門打車,能網約也得能揚招;日常采買,能掃碼也須能用現金;掃碼、亮碼,替代方案應當普及……以多元服務適配“技術落差”,才能回應好每個群體的生活訴求,保護好每個群體的基本權益。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不讓“數字鴻溝”絆倒老人,考慮周全以便利各個群體的社會生活,這是以人為本的使命所在,也是現代城市的溫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