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發布時間:2022-7-7 10:35
對APP名稱、圖標、宣傳語等內容是否存在模仿,多數手機應用商店都疏于甄別,大多放任不管。應用商店作為APP軟件下載的“源頭”,應主動承擔起審查義務和安全管理義務。否則,一旦出現問題,應用商店對“李鬼”APP大行其道也應承擔相應責任。
吳睿鶇
記者近日采訪發現,一些詐騙分子仿冒京東金融、馬上金融、360借條等平臺,推出大量“李鬼”APP。這些“李鬼”APP的Logo與正規APP的Logo非常相似,甚至一模一樣,因此容易讓人信以為真。(據7月4日《工人日報》報道)
今年以來,國家網信辦反詐中心排查打擊仿冒APP4.2萬個,其中,已發現打擊仿冒京東金融APP達5677個,仿冒信貸平臺有錢花和拍拍貸APP的數量均超1000個,假冒馬上金融的APP865個,假冒360借條的APP681個。
若仔細審視這份“榜單”,全都是市場上最“火熱”的網貸平臺。眼下,一些詐騙分子專門瞄準這些“知名”網貸平臺,制作出一模一樣的Logo,導致不明真相的網民上當受騙,蒙受重大財產損失。
透過國家網信辦反詐中心公布的諸多典型案例,不難發現,詐騙分子的騙術并非多么高深莫測,手法與傳統電信詐騙路徑基本類似。有的“李鬼”APP在消費者申請借錢之前就要求支付一些費用,在提現環節又要求支付驗資費;也有的“李鬼”APP以手續費打折的名義誘導消費者升級VIP進行詐騙等。
近年來,從交管到醫院再到公交運輸等,“李鬼”APP涉及多個民生領域,形成一條侵害用戶合法權益、危害網絡安全的“黑色產業鏈”。
從某種程度上講,“李鬼”APP泛濫成災,與第三方應用商店當“甩手掌柜”難脫干系。就目前而言,應用商店在對上架的APP進行審核時,機器審核只進行病毒和兼容性測試;人工審核時,對APP名稱、圖標、宣傳語等內容是否存在模仿,多數應用商店都疏于甄別,大多放任不管。
手機應用商店作為APP軟件下載的“源頭”,應主動承擔起審查義務和安全管理義務,當發現或網友舉報“李鬼”APP時,除及時解除其下載服務外,還應上報職能部門,讓“李鬼”APP受到應有懲罰。否則,一旦出現問題,第三方應用商店對“李鬼”APP大行其道也應承擔相應責任。
公安、網絡安全、法院等職能部門,要形成合力,對“李鬼”APP進行嚴厲打擊,并定期向社會發布典型案例,對不法分子起到有力的震懾作用。
當然,作為用戶也要多個心眼,全面提高警惕性與防范性,通過正規渠道下載APP,不要輕信不合常理高收益的投資宣傳,更不能輕易給陌生人轉賬匯款,以免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