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發布時間:2022-7-28 9:32
一段時間以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不少活動、會議選擇線上舉辦。比如,一些視頻平臺推出線上音樂會,突破了線下場地與人數的限制,觀看次數達到上億次;還有高校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技術,讓畢業生既能參與線上畢業典禮,又能同步參加“云”招聘。云服務的有效使用,讓人們的社交、工作與學習等形式日益變得多元化。
云服務之所以受到青睞,存在多方面原因。從需求端看,《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龐大的人口基數帶來對線上服務功能的海量需求。伴隨著互聯網數字化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數字化的社交、娛樂、支付的需求不斷增加,并且對于智能技術等新興手段越來越熟悉。從外部環境而言,伴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不少受到地域、人數限制的線下活動轉至線上舉行,人們對“云”上活動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云服務的廣泛使用,還得益于政策的支持。隨著《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等政策的精準落地,互聯網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為5G、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而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全景等技術,通過連接現實與虛擬,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真實的體驗。
不過,在發展過程中,云服務也存在一些短板。從產業生態的角度而言,相關產業與技術的整體態勢尚未成熟,技術創新還存在不小的提升空間。比如,仍有不少游戲公司打著“元宇宙”的幌子,提供與承諾不相符的技術服務;從內容選擇的層面而言,當前的應用環境較為復雜與多元,會出現知識產權糾紛等情況。對此,應進一步用好云服務,多措并舉,打造更好的線上互動體驗。
一方面,相關企業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在增強科技創新的同時遵守秩序與規則,全力保護數據安全與用戶隱私,避免可能造成的信息外泄,或將更多線上資源用于貧困山區醫療、教育遠程服務等方面,讓云服務更有效地惠及民生。另一方面,可通過制定相關行業標準,為產業樹立導向和標桿。要進一步完善審核監測機制,相關企業與用戶要保持良性互動,同時企業應與高校、科研單位聯手,更好地實現優質技術轉化,不斷提升云服務的使用效率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