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商報 發布時間:2025-6-30 10:25
□ 本報記者 孟 妮
在全球化和數字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跨境電商已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促進了各國經濟的互聯互通,還推動了全球供應鏈的優化與升級,成為推動經濟增長、促進就業和提升生活水平的重要力量。
在日前于河北廊坊舉行的2025世界跨境電商發展大會上,圍繞“構建全球營銷服務體系賦能產業帶出海”這一主題,全球行業領袖、專家學者與企業代表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
隨著全球跨境電商市場持續擴容與深度演進,中國跨境電商行業正步入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新發展階段。2024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約2.71萬億元,同比增長14%,高于2024年中國貨物貿易增速9個百分點,占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的6.2%。
機遇的背后也有挑戰。“這些挑戰既源于全球貿易格局重構和技術變革的沖擊,也受制于行業內生性矛盾。”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仲澤宇列舉道,在政策層面,小額免稅政策波動,知識產權保護有待加強;在產業層面,產業鏈協同弱,人才缺口制約。其他制約因素還包括國際干線運力緊張、海外智慧物流平臺建設不平衡、關稅疊加等問題。
“中國跨境電商已進入從規模擴張到價值創造的戰略機遇期。唯有以創新為引擎、以合規為基石、以協同為紐帶,方能在全球數字貿易規則重構中占據主動。”仲澤宇如是說。
針對中國跨境電商面臨的政策適配、產業升級、企業突圍三大維度轉型挑戰,于大會期間發布的《中國跨境電商年度發展報告暨中國跨境電商100強企業發展報告》提出了系統性解決方案:在政策層面,均衡區域發展,包括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政策傾斜支持、物流基建升級等;深化產教融合,包括跨境人才培養、推動校企合作、加強技能培訓等。在行業層面,進一步加強產業鏈協同,包括物流支付優化、供應鏈整合、區域聯動等;特別要注重知識產權保護,包括建立聯盟機制、加強侵權打擊、創新激勵等。在企業層面,強化合規運營,包括遵循國際規則、稅務優化、風險管控等;注重本土化戰略,包括文化適配、本地團隊建設、本地市場洞察等;進一步提升品牌影響力,尤其是注重AI技術驅動、明晰出海模式、增強溢價能力等。
“當1.88億戶經營主體能在全球范圍內高效配置資源,當中國制造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實現品牌出海,一流營商環境將成為中國鏈接世界的數字絲綢之路。”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原黨委書記高培勇表示,中國跨境電商規模占全球40%的先發優勢,需通過制度型開放轉化為長期競爭力。他呼吁,政企研協同,在數據確權、AI監管等前沿領域探索“中國方案”,為全球數字貿易治理貢獻制度型公共產品。
為此,高培勇提出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為核心的戰略路徑。在市場化方面,破除數據跨境流動、海外智慧物流平臺布局等領域的隱性壁壘,推動物流、支付、結匯等環節市場化定價,如通過競爭機制降低跨境支付手續費至1%以下。在法治化方面,建立跨境電商合規指引,針對平臺責任認定、消費者權益保護等痛點完善《電子商務法》實施細則,借鑒歐盟《數字服務法》經驗強化算法透明度。在國際化方面,推動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與《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規則對接,在電子認證、電子合同等領域實現“一次認證、全球通行”。
與會企業代表也就中國跨境電商的發展機遇與挑戰這一話題進行了分享。
廣東卓志跨境電商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總裁李金玲表示,新形勢下的跨境電商機遇是供應鏈向海外加工調整,市場多元化向拓展歐洲、東南亞、非洲等市場轉移,品牌化升級表現在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溢價能力等方面。進出平衡呈現出以進帶出的趨勢。
“在跨境模式下,我們更多地是依托中國供應鏈、中國消費品和中國員工,實現對全世界渠道的覆蓋和品牌的賦能。只有具備更多本土化運營能力,深入到海外去了解當地市場、結合當地員工能力、理解當地用戶的習慣和文化,我們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品牌出海、服務出海、供應鏈出海。”李金玲說。
“中國產業帶正在迸發蓬勃生機,各類產業集群加速成型,跨境電商平臺強力助推。但也必須正視當前的痛點,當標準化電商平臺遇上多元化產業需求,矛盾日益凸顯。破解這些難題,鑰匙就在數智化手中。”神州控股科捷常務副總裁邢景峰介紹,作為跨境電商的服務商,該公司目前的跨境電商業務已對接國內外40多個主流電商平臺,運輸網絡覆蓋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