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網 發布時間:2018-3-12 8:45
經過三年的風風雨雨,比菜價生鮮供應鏈全國網絡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青睞。作為比菜價的創始人兼CEO的侯曉琴十分低調,很少出現在媒體上,她已經在互聯網打拼了十七年,而且是在sina、yahoo、淘寶、天貓這些國內最知名的互聯網企業,尤其是在阿里的六年,她親歷了國內電商最初的發展軌跡,為她獨立打造比菜價提供了豐富的商業運作經驗。
當問到比菜價在生鮮供應鏈中起到什么作用時,侯曉琴沒有直接回答我,而是反問我一個問題:“你知道你每天吃的蔬菜的價格在批發市場是怎么定出來的嗎?”她看我答不上來就笑了起來,顯然她是一位喜歡用事實說話的創業者,她主動提出要帶我去這座城市的生鮮果蔬一級批發市場看看,果然她沒有食言,沒過幾天她開車帶我來到了她所說的“一批”,我被這里停放得簡直要密不透風的大車的數量和市場的規模鎮住了,我跟著她穿梭在市場中,身邊不時有采購員嫻熟地操控著平板車來來往往。顯然她已經對這里了如指掌,如數家珍地指點著剛從大車上卸下來擺放在地上的蔬菜樣品告訴我它們分別來自哪個省份、什么季節上市。難怪這么寒冷的天氣在菜場就能買到新鮮的蠶豆,原來是云南過來的,真是漲了見識。回到辦公室,侯總這才向我娓娓道來:“你看到的就是生鮮蔬果產業鏈上的重要環節‘一批市場’,是鏈接產地和城市端的核心節點,比菜價系統就是在這個環節切入生鮮蔬果產業鏈,對生鮮鏈兩端的供需關系和價格行情起到傳播和調節作用。當各個城市原本獨立分開的一批市場核心節點鏈接起來就是一張全國生鮮流通網絡,這就是我們團隊打造的比菜價生鮮地圖。”
當我問到她怎么會選擇難度和風險都很大的這個領域進行創業時,她簡單歸納了三條創業路徑——新零售和出海、下鄉,但是新零售資金量要求太大、出海的時機不成熟,所以她就選擇了第三條路。這三年里,她在生鮮果蔬供應鏈的每個環節上花的時間和功夫可不少,也曾經走過一些彎路,比如她最初定位在二批市場卻經歷了挫折,根源在于生鮮蔬果不適合像其他標準化產品那樣直接網上下單和完成配送的業務流程,生鮮蔬果的商販是認定要面對面線下交易的,所以想要做二批市場的文章,結局可想而知。經過三年時間深入的探訪和調研,侯總和她的團隊將眼光放在了一批市場這個環節,由此入手開發出了比菜價小程序,幫助上游產地了解城市端需求行情,有的放矢、精準供貨,幫助上游產地解決生鮮賣貨難、賣貨不賺錢的痛點,改善了生鮮市場價格波動劇烈的局面,減少了貨品的積壓和浪費。因而受到供需雙方的積極響應,越來越多的上游產地供貨方和一批市場開始加入比菜價平臺,共同營造出一個良性循環的健康的新生鮮果蔬供應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