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不詳 發布時間:2018-5-21 9:8
越來越多的快遞企業加入到了即時配送的“混戰”當中。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是詩人杜牧的名句,雖然其本意是為了揭露皇帝為討寵妃歡心無所不為的荒唐,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可以稱得上現代物流業當中即時配送在古代的一個典范,甚至可以說是最有名的一次。
而如果杜牧生活在現代,這樣的名句肯定是不會出現的,因為別說是南方的荔枝,就算是國外的荔枝也可以朝發夕至了。
企業爭相滿足“新鮮”需求
自2017年以來,互聯網+物流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尤其是隨著新零售概念的提出,線上線下和物流結合的“新零售”迅速成為中國互聯網和零售行業的新詞。在新零售業態中,智慧物流成為大數據驅動消費升級的引擎,而運輸“荔枝”的生鮮配送所歸屬的即時配送便是智慧物流的典型。
實際上,為了滿足現代“楊貴妃”們的“新鮮”需求,各大企業都使出了渾身解數。特別是從今年3月開始,這一領域的動作可謂是越來越多。先是韻達被爆出其研發的同城即時配送平臺“云遞配”即將上線。緊接著中通也被爆出已經在陜西西安上線新業務“City Express”。顧名思義,就是要做同城配送,主打4小時達。之后,圓通B網各地招兵買馬、起網運營的消息更是不斷。順豐也沒有閑著,一款名為“同城限時達”的服務正在北京進行著火熱的地推和宣傳。
除了這些物流企業之外,電商公司也在提速。5月初,蘇寧宣布將在8個城市對物流配送“準時達”進行服務升級,配送時間縮短至1小時內,覆蓋全天12個時間段,消費者在結算頁面中可對配送時間段進行選擇。不只是蘇寧,此前京東也將“京準達”服務精準至兩小時內送達,提供6個配送時間段。此外,菜鳥網絡也聯合眾多實體門店推出“定時送”與“2小時達”服務,為品牌商搭建配送網絡。
市場呈現“三足鼎立”
即時配送的興起,“宅”與“忙”這兩大屬性可以說是最主要的驅動因素。家住槐蔭區的孫林是一個外賣控,不僅訂餐在網上,連購買水果甚至于買日用品,他都會優先考慮網上下單。“網上下單對我來說是種完美的方式,能滿足需求又節省時間。”孫林告訴記者,而在購物時他最看重的是時效,“可以按照時間快慢排列,最快十幾分鐘就到了,而且現在不只是外賣,有時候快遞也可以當天到達。”
實際上,像孫林這樣的即時配送“重度用戶”越來越多。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中國即時物流行業研究報告》預測,2018年和2019年國內即時物流行業訂單分別會達到124億單和159.2億單,訂單增速分別為39%以及28.4%。國家郵政局的數據也顯示,2017年,全國同城業務收入達733.65億元,預計未來5年仍將保持30%的增速。
雖然市場潛力巨大,但這一領域目前仍然可以說是處于混戰狀態,并沒有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從巨頭們的舉動可以看出,目前主要的“玩家”分為三派。第一類是起源于外賣模式的即時配送,包括餓了么的蜂鳥配送,美團的專送團隊,京東到家與達達。最初的即時物流業務量主要來自餐飲外賣領域,隨著消費者對配送需求的增多,這些平臺也開始將業務從外賣擴展到水果生鮮、藥物、日用品等生活消費的方方面面。第二類玩家則是傳統的物流企業,順豐、圓通等企業,都已在這一領域落子布局。第三類玩家就是新興即時配送企業,包括點我達、閃送、UU跑腿,這些專業的即時配送企業也受到了資本的青睞。
行業痛點亟待解決
盡管市場空間巨大,參與企業眾多,但即時配送行業目前仍有不少痛點待解。最明顯的,就是為追求更好的客戶體驗,即時配送更強調“快”,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問題。
其中,對企業來說最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不斷攀升的成本。為了即時,就會造成配送成本的提升,將合在一起的“大單”拆解成無數個“小單”,這就需要在人力、線路設置以及站點布局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和成本。根據艾媒咨詢的報告,2016年即時物流行業整體成本已經達到561億元,而今年即時物流的成本會上升至1091.2億元,突破千億大關。
對配送人員來說,為了爭分奪秒,造成隨意闖紅燈、逆向行駛、爭道搶行以及車主駕車打電話等交通違法行為可以說是屢見不鮮,甚至會因此導致交通事故。
“送一單外賣一般可以賺六七塊錢,而如果趕時間出現交通違章,交警抓到一般會批評教育,屢次再犯罰款50元。但如果超時引起客戶投訴,情節嚴重時會罰款500元,一次投訴下來,可能好幾天都白干了。”餓了么配送員孫師傅告訴記者。
除此之外,這一領域的行業監管也尚不明確。目前,快遞行業由郵政部門負責監管,但即時配送并沒有明確的監管部門。快遞和即時配送的邊界日益模糊,在鼓勵創新、包容審慎的原則下,需對即時配送的監管盡快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