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億歐網 發布時間:2018-12-25 8:46
最近幾年,物流作為一重資產服務業,經歷了很多變遷,無論是企業還是行業本身。尤其是當電商、O2O、互聯網+、新零售、產業互聯網等各路商業概念騰飛時,總是要把物流加持上,其重要性日益凸顯。
在2016年資本市場利好的時候,拋出個概念,講個故事,就會去融資。一時間,無論是當時純線上玩法的類似滴滴模式的車貨匹配,還是重資產的線下物流企業,都紛紛做無車承運人,當時近300個app進行了“融資”。殊不知,產業坑之深,行業坑之多。一場泡沫,終究是空。
各路玩家的模式不盡相同,但創始團隊背后的資源以及對行業的認知度和經驗以及對行業未來的判斷,導致了不同的結局。此次的大泡沫更像是一次物流行業產業互聯的序曲。是在互聯網概念盛行下,借助互聯網玩法對傳統行業、傳統產業的一次試水,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完全不同的應用場景,不同的套路打法,豈是僅靠燒錢解決問題的?其應用場景對應的是企業,而不是消費者。本質區別在于,企業是想盈利的。
那么物流行業現如今是什么樣的生態呢?相信很多人會有很多類型的說法。但總歸有幾個點大家一定會提及,“行業企業集中度低”“行業環境依然粗放,臟亂差”等等,但是我們在思考物流的現狀與生態時,不要忘記物流源自商流。很多時候,中國有如此多的中小微物流企業,源于中國商業中有眾多的中小型商業企業。
因此在一輛車就可以做貨運的時候,中小微物流自然孕育而生。因為這些物流是為企業服務的,這里面可能有人情、有股份,屬于強關系紐帶。因此,不是說一個平臺,一個app就可以把原有的物流合作伙伴替換掉的。那么未來物流將朝向什么方向發展呢?原有的物流商流的關系會一直如此牢固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這里面有三層思考。
第一層級,商流本身的不穩固性。
消費互聯網時代,改變最多的商業主要體現在消費者的衣食住行上。包括我們談到的對消費者需求的持續挖掘,包括一系列“懶饞美玩”為主線的企業。從B2C電商到近幾年誕生的品質電商(如網易嚴選)、社交電商(如拼多多)等互聯網商業玩法改變了互聯網用戶的消費習慣,一二線最明顯,三四線也在“跟進中”。因此消費互聯網時期,商流本身是具有迭代性的。與此同時,原有的線下商業與貿易也在電商、新零售等模式的變革下,發生著變化。因此商流一經改變,物流勢必要發生變化,產生松動關系。
第二層級,物流的規模效應。
在消費互聯時代,這一階段的C端物流網絡運作主要以新入局的企業為主,如電商自建物流、快遞、快運企業。而且你會發現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新商業企業都想扶持自己的物流團隊,一方面是整體服務體驗要做好,另一方面是物流產生的數據想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想外流;再有就是現有物流企業無法直接滿足持續的動態變化的需求。
因此,例如菜鳥的數據驅動與社會化協同、京東的物流從原有的職能部門跳脫出來,成為了獨立的企業開啟運作,形成自生態。而像拼多多、云集、每日一淘等企業的物流部門也都在進行著規劃與物流運作,甚至會根據其“站隊”不同,被不同的商業寡頭“賦能”。
因此不同的商業寡頭就需要組織架構自身的物流網絡。與此同時,原有物流的巨頭以及新興的物流平臺型企業也都在做布局。因為物流如果想盈利,那么勢必需要規模效應與網絡效應,結網化勢必成為新一輪的趨勢。
果不其然,無論是京東、順豐、三通一達、德邦、壹米滴答等“重型”的物流企業,還是做匹配類的平臺企業,都在開啟結網化進程,只不過有快有慢。原有網絡覆蓋率高的企業在做時效/細分領域產品縱向布局,原有區域型企業也在結盟布局橫向結網。在物流全行業的投資并購、洗牌整合等趨勢下,網絡化已然形成。
因此很多商流企業當發現外部物流網絡滿足需求的同時,由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又比較低,故而原有的商流與物流的關系將會松動。但是整體商流的體量太大了,遠不是現如今的規模。物流更是如此。所以,不難發現,未來物流行業將持續進行整合并購。
第三層級,科技創新的變革。
很多人都在說物流最大的整合在于將傳統物流的數字化進程推進,形成真正的物流行業的數字化變革。繼而通過數據云池,進行預測性的處理。當然,這是趨勢。這也是G7、易流、路歌等企業的優勢,也是被投資的價值所在——數據的獲取。這也是傳統物流企業所無法比擬與匹配的。其實不僅是在物流運作的數據上,包括智能制造在物流上的應用。
當然這是一個系統化的變革。主要體現在效率的提升和整合成本的降低方面。不過這里面也不排除很多企業在講“故事”。畢竟,科技上的迭代,總是瞬息萬變的。就像未來趨勢中,物流企業與車企很可能是紐帶關系,甚至是直接的占股關系,也是可能的。
再來就像當真的無人駕駛應用在干線運輸環節,我覺得是大勢所趨。無論是從人性化的角度還是效率上來分析,都是如此。當然,這也可能是個故事。但是要相信未來已來。因此科技的力量也很強大,也會使得中國現有的物流與商流的關系產生松動。尤其在數據上。
上面三個層級我們看到了物流在商流變動、物流規模化、科技應用等方面和原有的商流企業之間產生了松動的關系。那么這也是成為物流大生態下獨角獸企業的機會,就看如何將行業集中度如此低的傳統物流行業進行有效融合。
而像三通一達類的快遞/快運企業,它的終端服務對象還是消費者,因此它仍屬于消費互聯狀態下的企業,因為消費互聯網中存在著商業巨頭或寡頭,自然快遞企業就會出現寡頭市場,即其行業集中度較高。
大的物流企業都在融合并購,那么中小型物流企業要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呢?個人覺得三個角度。
第一維度:大宗商貿的產業物流機會
在行業維度上,我們可以看到不僅是消費產業,在工業、農業中也會存在很多物流的商機與可挖掘的方面,例如鋼鐵、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的特種化運輸,預計會產生平臺型企業,但是這個取決于和商流的關系。
例如“找油網”孵化的“找罐車”平臺,此類大宗行業的物流雖然有其特殊性,但本身的運作將會結合多式聯運與園區的融合,未來也是一個大規模的增長點,畢竟,體量如此龐大,怎么玩?這就需要區域中小型網絡融合了,或是真正形成平臺化運營思路。另外農產品冷鏈本身也是一個大的產業趨勢,例如順豐與夏暉合作共建冷鏈網絡,九曳的融資等等,那么冷鏈網絡中會出現一個壹米滴答么?當然有可能。
第二維度:做深做專細分領域,融合產業鏈上下游
物流行業如此粗放,將其做精做專做細,還是有機會的。能勝出不僅需要商流客戶的關系與粘性,更需要迭代創新,提高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畢竟,順豐已經開始在布局細分行業供應鏈的解決方案,其他的公司也在計劃或已經布局其中。
比如醫藥冷鏈、大健康物流、生鮮冷鏈、家具家電等大件物流等等都有機會。若想融合產業鏈上下游,既需要區域化的縱深網絡,調撥貨物的分析,也需要融合極致化的服務體驗。例如“搬家服務”為何要找搬家公司,而不單純只用快*打車?就是專業化程度。還有就是如家居家電行業的包裝的研究深入度等等。
在這個維度上,我們需要對標學習日本,其對行業供應鏈的深入挖掘,與甲方企業的融合度令人稱道。這些都很有意思。例如Yamato的羽田中心,其中物流不僅作為節點,更是逆向物流回收點、家電維修點、家裝包裝設計、印刷云中心等。
第三維度:區塊鏈等分布式技術于物流中的應用
其實,無論是物流規劃企業,物流執行企業(運輸/倉儲)或是物流平臺企業,都需要找好自己的定位與長遠的規劃。那么就像曾鳴教授所講,S2b2c的模式也很適用于物流企業。平臺要做的不是干掉誰,而是與誰共贏,這就要借助區塊鏈等分布式技術,保證數據的獨立性與公平性。當然有很多的技術環節,這里不做重點闡述。
最后再聊聊物流行業的趨勢。我認為主要三個方面:
1.綜合性物流平臺企業會持續做大做細分,向UPS等國際物流巨頭方向發展,既布局全球網絡深化國內網絡,也做產品差異化布局,同時還在細分領域供應鏈上與企業融合發展。
2.物流的標準化、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仍將有條不紊的進行,至于誰能掌握這些數據,企業是否會將這些數據共享,這些數據要如何應用與挖掘,這要看環境的變化與企業的戰略布局。但是這三化肯定會大幅度改變中國物流行業的面貌,科技一定成為了物流企業的內核,大到無人機群小到配送路線藍牙語音耳機,從在途透明到需求預測,至于發展的速度,我們拭目以待。
3.中小微物流行業/企業依然會存在,部分會被整合,很可能會將企業打包成產品向“數據銀行”或“基礎設施提供方”售賣。當然我們嘗試去設想一下,物流本身就是點與線,不同的只是組織運營的玩法,如何統籌點與線可以更好的高效低成本服務商流才是本質。
因此在點與線都是基礎設施的情況下,點(智能化多式聯運物流集群-園區-倉儲)和線(公鐵水的智能化運輸工具)的提供者就如同游戲規則的制定者,接下來就看玩家如何玩了。當然這只是物流,還不包括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物流全融合的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