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梅契尼克夫較早明確提出,腸道菌群產生的***是導致人體衰老、得病的重要原因,通過調控優化腸道菌群可以達到減少疾病、延緩衰老的目的。但是,由于技術的限制,在之后的100年中,微生物組學并不能得到主流醫學界的關注和認可。1958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里德伯格指出,人體是一個由人的細胞和所有共生微生物構成的“超級生物體”,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生態系統。2005年10月,13個國家的科學家在法國農科院俄里希教授的組織下,在巴黎召開圓桌會議,組織全球的力量,開展“人類微生物組計劃”,把人體共生微生物組的基因組成全部測定出來,從而推動菌群與健康的研究。會議組建了“國際人類微生物組聯盟”,標志著國際學術界開啟了用現帶生物技術,通過大規模國際合作,研究人體共生微生物健康作用的新時代。上海沃本--專業的腸道菌群檢測選擇;河南醫院菌群檢測常用方法
1.特異性地引物設計策略,靶向擴增細菌的16SrRNA基因的V4高可變區。經NGS測序分析之后,能夠獲得更豐富的腸道菌群信息;2.采用Illumina付費數據庫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可部分分類到菌種水平,提供更精細的菌群分類及豐度數據,相對準確地評估菌群分布;3.采樣裝置中有特殊的樣品保存液,樣品可常溫保存28天;4.擁有自動化的報告生成系統,能夠快速產生檢測報告,明顯縮短檢測周期;5.專業的取樣裝置,取樣操作簡單。5.報告內容含有有害菌、有益菌的含量分析。上海腸道菌群全長檢測菌群檢測可以為醫生提供關于患者疾病的具體信息,從而指導醫生制定更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腸道菌群與飲食的關系飲食結構與腸道菌群息息相關,飲食結構的改變同時會引起腸道菌群的組成變化和功能改變。高纖維飲食及補充短鏈脂肪酸、益生菌、益生元有助于改善腸道菌群的組成和功能;反之,高脂及高糖飲食起到相反的作用。一些研究表明,長期應用乳酸菌等,具有降壓效應。進一步分析顯示,乳酸菌可改善內皮功能和氧化應激,從而發揮降壓作用。Circulation12年隨訪研究稱,多吃紅肉和加工肉,缺血性心臟病發生風險明顯增加。而之前有研究表明,吃紅肉越多,人體內TMAO的含量也就越多。
腸道菌群檢測是繼“人體基因組計劃”后,2007年,“人體微生物組計劃(HMP)”在美國正式啟動,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投入1.5億美元進行研究。“人腸道宏基因組計劃(MetaHIT)”則由歐盟投入資金進行研發,共有8個國家的13個科研及工業機構參與研究。至今,兩大計劃在腸道微生物與孕期健康、早產、人體免疫、早期糖尿病的關系等多個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研究結果,并在《科學》、《自然》等前列期刊發表數十篇科研論文,引起巨大反響。腸道菌群檢測的臨床指導意義!
FEMSMicrobiologyReviews上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詳細介紹了口腔菌群及腸道菌群在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機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①口腔和腸道菌群的變化,引起自身抗原的耐受性缺失,促進關節損傷的炎癥增加,是類風濕關節炎(RA)的主要病因;②RA中,人體與菌群的相互作用,與生物膜的形成和中性粒細胞的功能相關;③牙齦卟啉單胞菌、伴放線聚生桿菌等口腔致病菌可介導瓜氨酸化蛋白的產生,從而促進抗瓜氨酸化蛋白抗體(ACPA)的產生;④腸道菌群失調后,某些特定菌種過度生長可促進Th1細胞的應答,脆弱擬桿菌的生長受到抑制可抑制Treg的活化,結果可導致免疫失衡。腸道菌群檢測--高通量測序平臺的應用。山東腹瀉菌群檢測常用方法
腸道菌群檢測:對抗神經類疾病新武器。河南醫院菌群檢測常用方法
(1)構建不同慢病和腸道菌群之間的關聯數據庫,促進慢病與菌群相關性、甚至因果性證據的進一步積累,促進人們對慢病發生、發展的深刻理解;(2)研究針對腸道菌群進行調控的新技術、新方法、新產品,提高慢病防控效率;(3)結合腸道菌群微生態,深入開展中醫藥研究,促進中醫生命科學和中西醫結合的研究與發展;(4)發展腸道菌群微生態的解析技術,不僅在微生物基因組DNA序列組裝等方面取得進步,而且還需要從微生態這一群體水平開展從結構到功能的深入研究;(5)發展腸道菌群的檢測技術即針對腸道菌群的健康體檢技術,建立起可用于評價腸道菌群是否處于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失調紊亂狀態甚至致病狀態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河南醫院菌群檢測常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