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報告內容:健康評估總分腸道年齡評估;腸道菌群檢測腸道菌群平衡指數、菌群多樣性指數有害菌、有益菌豐度;超過7萬5千種腸道菌群豐度;與疾病相關菌異常檢測致病菌檢測:艱難梭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彎曲桿菌。性能指標檢測技術:高通量基因測序檢測樣品:糞便檢測基因:16SrDNA技術平臺:IlluminaHiseq測序深度:3萬有效期:2年檢測周期:1-2周特點腸道菌群種類數量從200~2000種,個體差異巨大糞便取樣簡單無創,棉簽變色即可在家就可取樣,無需前往醫院,手機電腦查看或打印報告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精確檢測腸道菌群致病菌涵蓋:艱難梭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彎曲桿菌近20萬例人體腸道菌群樣本數據庫,可精確到種。如何檢測腸道菌群的差異性?上海神經類疾病菌群檢測組成
1.特異性地引物設計策略,靶向擴增細菌的16SrRNA基因的V4高可變區。經NGS測序分析之后,能夠獲得更豐富的腸道菌群信息;2.采用Illumina付費數據庫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可部分分類到菌種水平,提供更精細的菌群分類及豐度數據,相對準確地評估菌群分布;3.采樣裝置中有特殊的樣品保存液,樣品可常溫保存28天;4.擁有自動化的報告生成系統,能夠快速產生檢測報告,明顯縮短檢測周期;5.專業的取樣裝置,取樣操作簡單。5.報告內容含有有害菌、有益菌的含量分析。山東專業菌群檢測預測疾病而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主要體現在菌群檢測技術的發展和運用上。
安徽醫科大學的李寶珠團隊Rheumatology上發表的一篇系統性綜述,納入26項研究的結果,總結了類風濕關節炎(RA)患者的口腔菌群與腸道菌群的組成及多樣性的變化。①總結26項研究的結果,分析RA患者的口腔菌群與腸道菌群變化;②3項以上的研究報道,與對照相比,早發性RA/RA患者的腸道菌群中的糞桿菌屬減少,而口腔菌群中的普氏菌屬增加,鏈球菌屬及嗜血桿菌屬減少;③另外,部分普氏菌屬中的物種(包括P.histicola及P.oulorum)在RA患者的口腔菌群中有增加趨勢;④RA患者的口腔菌群α-多樣性增加或不變,而腸道菌群α-多樣性降低或不變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古潔若團隊與金甌團隊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結果,在30名強直性脊柱炎(AS)患者及24名健康對照中發現,接受6個月的阿達木單抗改善后,患者的腸道菌群α-多樣性及組成均趨近于健康對照。該研究結果提示,腸道菌群或可作為阿達木單抗改善AS患者的療效評估標志物。①納入30名AS患者及24名健康對照,患者的腸道菌群α-多樣性明顯低于對照,且腸道菌群組成明顯不同;②接受6個月的阿達木單抗改善后,患者的腸道菌群α-多樣性增加,且與對照無明顯差異,腸道菌群組成也更趨近于對照;③對比22名對阿達木單抗改善應答者及8名不應答者,在改善前,2組患者的腸道菌群α-多樣性及組成無明顯差異,但不應答者的叢毛單胞菌屬豐度更高。腸道菌群檢測的臨床指導意義。
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的張烜團隊與華大基因的揭著業團隊在JournalofAutoimmunity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對比分析了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與健康人的腸道菌群后發現,患者的菌群組成及功能發生變化,且患者的菌群可能通過分子模擬觸發自身免疫反應。對比分析85名強直性脊柱炎(AS)患者及62名健康人的腸道菌群,發現惰性真桿菌等5種菌種在AS患者中富集;② 在AS患者的腸道菌群中,氧化磷酸化、脂多糖生物合成和粘多糖降解作用增強;③ AS患者中存在脆弱擬桿菌和III型分泌系統等與自身免疫相關的特征;④ AS患者腸道菌群中部分富集的細菌多肽可模擬II型膠原,并促進特定HLA分類(HLA-B27)AS患者的PBMC產生IFN-γ。這種檢測方法對于評估腸道菌群失衡導致的各種疾病,以及評估人體對各種手段的反應具有重要意義。上海專業菌群檢測組成
沃本生物值得信賴的腸道菌群檢測商。上海神經類疾病菌群檢測組成
FEMSMicrobiologyReviews上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詳細介紹了口腔菌群及腸道菌群在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機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①口腔和腸道菌群的變化,引起自身抗原的耐受性缺失,促進關節損傷的炎癥增加,是類風濕關節炎(RA)的主要病因;②RA中,人體與菌群的相互作用,與生物膜的形成和中性粒細胞的功能相關;③牙齦卟啉單胞菌、伴放線聚生桿菌等口腔致病菌可介導瓜氨酸化蛋白的產生,從而促進抗瓜氨酸化蛋白抗體(ACPA)的產生;④腸道菌群失調后,某些特定菌種過度生長可促進Th1細胞的應答,脆弱擬桿菌的生長受到抑制可抑制Treg的活化,結果可導致免疫失衡。上海神經類疾病菌群檢測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