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交通設施配套服務存缺陷
來源:山東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5-10-12 10:31
在研究假期旅游、交通問題的專家看來,假期高速公路擁堵背后有兩大原因:異地就業人群返鄉及假日集中出游交織,增加道路出行壓力;高速公路硬件設施缺陷、配套服務標準不高。
不少業內專家認為,在我國現有的假期制度下,帶薪休假的落實不僅可以很大程度上拉動旅游消費,還可以有效緩解黃金周、小長假旅游景區擁擠的窘境。此外,應當提高相應的配套服務標準以緩解假日堵車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路上那么堵,想想都痛苦。”每逢長假,堵車似乎成為必然上演的戲碼。盡管早有預見,但今年國慶黃金周高速公路上的擁堵,還是讓不少人大呼心累。
哪兒人多哪兒就堵,這似乎成為這個黃金周高速公路爆堵最為合理的解釋。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在接受記者采訪的交通、旅游等多位業內專家看來,假日交通擁堵背后存兩大原因:假期集中導致出行量大、交通壓力大;交通設施存缺陷、配套服務不足影響道路暢通。
黃金周上演“在路上”
是否去醫院,成為邱家人這兩日爭吵的話題。
“明顯有尿失禁的感覺,他們說‘沒事,緩兩天就好’。”說起家里的爭端,剛過花甲之年的邱凱向記者“數落”起這個在記憶中并不美好的黃金周,“人有三急,面對大堵車也要‘等一等’。”
9月底,為了躲避擁堵,邱凱一家人帶著5歲的小孫子前往北戴河游玩,隨后計劃10月4日返回北京。
不過,讓他們沒有料到,10月4日這一天,一家人被“滯留”在高速公路上。
“小孫子倒還好,就是苦了我們兩個老人家。”說起“內急”問題,邱凱表現出一絲無奈,“老人上廁所會比較頻繁,平時走高速公路只要有服務區就要停車去解決一下,但這回根本進不了服務區”。
從北戴河返回北京,邱凱一家總共用了8個小時,比平時用時多出一倍還多。
在這8個小時里,邱凱經過了十多個服務區,但只去了4個,原因只有一個——開不進去。
“服務區里停滿了車,根本開不進去,小孫子實在不行就用塑料袋接著尿了,但我一個成年人怎么辦?”邱凱無奈地說,“以前還嘲笑那些解決內急的防堵車塑料袋,現在看來真的都是無奈之舉啊。”
邱凱家的爭吵還在繼續,不過好在他們已在家“逍遙”了幾日。
用北京青年方波的話說,在家里發呆都行,只要不再讓他“在路上”。
今年國慶黃金周,方波一家人自駕游河南少林寺。然而,堵車卻讓這場旅行并不美好。
方波的表述是這樣的:“在距少林寺風景區約5公里的207國道與環山路交叉口時,向少林寺方向望去,排隊前往少林寺的車隊一眼望不到頭。當地一位老司機告訴我們,這條堵車的道路是目前前往少林寺景區停車場的唯一道路。”
“終于到了停車場,卻停不進去。”方波苦笑著說,最后的結局是一家人在車里啃干面包。
“希望回程不要太‘慘烈’。”在10月2日與記者的通話中,方波留下了這樣一句話。
10月7日,再次撥通了方波的手機。“堵著呢,我們已經出來3個小時了,回家還要十多個小時,再聯系吧。”說完這句話,方波掛斷了電話。
堵車根在供需失衡
國慶黃金周期間,大堵車在各地不停上演,有的旅客早有準備,帶足零食、飲料,有的還帶著凳子、撲克,甚至有車主在路上遛狗。
這些尷尬畫面儼然已成為國慶黃金周出行的“必選動作”。隨著汽車保有量的上升,堵車路段越來越多,堵車時間越來越長。據交通運輸部、中國鐵路總公司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出行人次超過7.4億。
如此密集的出行,自然造成了城市和景區沿線路網的大面積擁堵。據交通部路網中心工作人員介紹,10月7日24時,全國高速公路免費通行將結束,車流高峰預計持續一整天,并在7日下午迎來最大車流。各大城市進城方向將迎來長距離持續性擁堵,特別是北京市各大高速公路省際界至六環,車流量將保持高位運行。
熱熱鬧鬧的國慶黃金周過后,一些問題再次讓人們思考:這樣的集中出行能不能有所改變?
“節假日堵車與平時堵車不同的是,節假日堵車的擁堵路段為進出城道路以及景區周圍。節假日堵車現象一般是圍繞假日消費造成的一系列問題,離開常居地去過另外的生活,一般是以著名景區為核心。”在北京旅游學會副秘書長劉思敏看來,被很多人詬病的高速公路免費只是造成堵車的次要原因。最根本還是供需的矛盾問題,“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我國處于轉型時期,異地就業的群體非常龐大,因此產生了探親的需求;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水平的提高,旅游這種兼具物質和精神雙重特征的消費,得到了爆發性增長。
長期研究此類問題的中國政法大學航空與空間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起淮也向《法制日報》記者分析說,除了上述原因外,目前高速公路的硬件設施缺陷也是造成擁堵的原因。
“交通設施設備的管理維護、處罰力度和糾紛的處置、收費口人員配置,這些都存在相應問題。比如在硬件上,標識標牌、信號燈指示燈設置不合理、不清楚。在收費口的設施利用上也不太合理,比如有的關一半,只開啟一半。”張起淮坦言,出現堵車現象,其中一半的責任在交通管理部門。(編輯:王子健 投稿郵箱wangzijian@dachengsof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