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實名制難以落“實”
來源:山東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5-12-22 9:1 編輯:方方
11月1日,是國家郵政局規定的實行“快遞實名制”的首日,根據規定,郵件、快件要求通過對寄件人電話號碼及相關身份信息比對核實后方可收寄,即通常講的快遞“實名制”。但是快遞實名制是否真正落實?從媒體記者調查的情況來看,結果不盡如人意,有的地方甚至可以用“亂象環生”來形容。
西安一家媒體記者分別包裹了5個快遞,每個里面都裝有打火機、酒精等違禁品,分別前往申通、順豐、圓通、EMS、韻達五家快遞公司進行郵寄,結果發現,雖然個別快遞公司投資站明確標識“實名制”,但沒有一家執行這一政策。
近幾年來,隨著網絡購物火爆興起,以及人際交往廣泛頻繁,物流快遞業呈迅猛發展態勢。任何新生事物在誕生伊始,或者在發展初始階段,幾乎都表現出“雙刃劍”特征。一方面,蓬勃興盛的快遞業攪活了經濟,讓快遞公司財源廣進,也讓民眾享受到現代物流的便捷。另一方面,有些快遞公司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罔顧行業法規,對于快遞投寄奉行多多益善,只管收件不問寄件人姓甚名誰,也不管其寄出什么物件,完全將安全經營拋到一邊,以致釀成后患。由于部分快遞公司片面追求利潤的“來者不拒”抑或“不問出處”的急功近利做法,為不法分子利用快遞業的混亂無序“渾水摸魚”提供大好機會。像毒品、;返任kU違禁物品本該被收繳銷毀,或者按照安全規范實行專業運輸與儲存,但是他們卻借助快遞進入人群,給社會帶來極大風險隱患,也誘發不少安全事故。縱觀2011年圓通杭州分公司快遞爆炸事件、2012年廣州男子被快遞包裹炸傷面部和手部、2015年廣西柳城重大快遞爆炸案,快遞匿名所引發的悲劇給公共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更使民眾健康、生命還有財產蒙受損失,這些慘痛教訓足以說明,整治快遞業無序經營亂象、規范快遞業發展已經勢在必行。
伴隨著電子商務的成長,快遞行業也迅速崛起。和傳統郵政相比,在效率上極具優勢的快遞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也改變了很多人的購物習慣。如今,越來越多的快遞網點滲透進大小城市鄉鎮,某種意義上標志著一個地方離互聯網的距離。事實上,快遞作為互聯網線上線下無縫銜接的關鍵環節,已經成為現代生活方式的“剛需”配置。在繁榮的背后,純市場化運作的快遞業內部卻一直存在著管理混亂、制度不嚴等普遍問題,在快遞業務實現全國范圍甚至部分跨境物流同時,也在客觀上提出了嚴峻的安全形勢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以保障安全為出發點的快遞實名制的出臺就具備了很強的現實意義,受到快遞業和社會各方面的關注。但是,關于實名制本身,人們也有所顧慮。首先,讓快遞公司承擔起寄件人身份核實的責任,不僅可能遇到客戶不愿配合的阻力,也意味著更大的成本投入,引起快遞漲價的壓力;其次,由于涉及身份信息的登記,大量個人信息的采集是否存在泄露與濫用的隱患,令公眾十分擔憂。正是這種種顧慮的存在,都讓快遞的實名制難以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