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企業的裁員風波
來源:山東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6-2-29 8:16
2015年年底,中國物流界陸續出現各大物流企業裁員現象。
不少順豐員工出面爆料,去年底資金捉襟見肘,總部開始裁員,這次裁員為“繼供應鏈、商業、倉配、國際事業部后,第五次裁員。”甚有員工指出,“入職不到半年的所有員工,全部被裁掉”。據中國媒體證券日報報道,順豐在2015年“雙12”之前,已開始大量裁員。報道指出,“雙12”前順豐技術部門裁員約20%左右、其他部門裁員人數則在30%,而此次裁員則擴大至順豐的一線員工。對此,中國順豐官方坦承,2015年裁員幅度確實較往年來得大。
無獨有偶,2015年底,貨運O2O平臺羅計物流也進行了大規模裁員,涉及員工超過200人,占總人數的40%左右,“羅計物流是單方面突然裁員,有大量員工正在進行維權”。記者從被裁員工處獲得的郵件截圖顯示,羅計物流最早于2015年11月18日向公司有關負責人發布郵件,郵件表示,“開始裁員啦,大家做好準備,公司一定會找個借口開你,不過沒事,大家可以勞動仲裁的,沒走的各位做好降薪準備”。
在互聯網泡沫回歸理性導致投資緊縮,國內物流業寒流跡象初顯,傳統物流業面臨生死轉型的今天,作為一個物流人,應該如何在市場的劇烈變動中立于職場不敗之地呢?這值得無論是物流新人還是舊人都好好探究一番。
1.
O2O項目舉步維艱
此前,已有大量O2O企業曝出倒閉或裁員消息,資本寒冬與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倒閉潮成為O2O領域的一股寒風。
羅計物流被裁員工直言,羅計物流裁員就是為了減少支出,“目前還未拿到新一輪融資”。資料顯示,2015年5月,羅計物流宣布完成B輪1.26億美元融資,2014年7月該公司獲得真格基金500萬元天使輪融資及IDG資本300萬美元A輪融資。
資本寒冬對O2O領域打擊巨大。根據記者統計,,2015年下半年以來只有少數O2O企業拿到融資。而在未拿到融資的企業中,包括洗車、末端配送等行業曝出大量O2O項目倒閉。
激烈的競爭環境為貨運O2O行業澆了一盆涼水。目前,運滿滿、貨車幫等一批企業正在激烈廝殺,這些企業背后不乏阿里、騰訊等身影。
暫停網點服務,進行戰略調整是羅計物流給出的裁員理由。一位被裁員工表示,公司是按區域直接裁員,中高層管理崗位超過30人。
據了解,完全關閉的網點包括北京、深圳、上海、青島、烏魯木齊等至少14個網點,一些未關閉的網點也只剩一兩個負責人。
2.
物流成本撐不住
2015年,中國的快件業務量已經突破200億件,但根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消息,2015年1-11月,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和業務收入兩大數據較2014年相比,增速雙雙下降,這和電商行業整體增速放緩不無關系。
“由于過去中國經濟增速很快,中國的物流行業呈現野蠻式的快速發展,現在經濟不景氣之后,大家開始研究降低成本的問題,物流人也意識到,過去粗放式的,高速的,依靠勞動密集型方式發展物流行業的方式肯定難以為繼。”北京物資學院物流學院院長鄔躍說。
由于行業門檻比較低,過去十幾年,大量中小快遞企業涌入導致行業競爭加劇,價格戰四起,行業集中度低。申通快遞最近借殼上市時提供的一連串數據就可以說明問題,2014年,申通作為全國快遞業業務量第一的企業,營業收入只有不到60億元,凈利潤為6.39億元。
對此,圓通速遞集團董事長喻渭蛟曾表示:“從2015年開始的3年,快遞行業會進入動蕩期,競爭將更加無序,同時成本的進一步飆升,大規模虧損加劇會令大量企業撐不住倒閉。”
數據顯示,中國快遞業的平均利潤率從10年前的20%-30%降至不到10%,個別企業甚至不到5%。
或許是因為早早地看到了這樣的趨勢,順豐在王衛的領導下幾年前就已經開始進行轉型,而且跨度不小,通過已經形成的速運、冷鏈以及航空方面的優勢,逐漸把觸角延伸到生鮮電商(順豐優選),跨境電商(豐趣海淘),O2O(順豐嘿客)等領域,進行業務上的補充和延伸。
為了發展上述多項業務,成立20多年來對資本敬而遠之的順豐集團在2013年8月份接受了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團、中信資本三家國資機構約24.5%的入股,投資額約為50億-100億元,用于業務擴張。其中,順豐嘿客成為其中一項重要的戰略,但是發展并不理想。
順豐從2014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鋪設上千家嘿客店,2015年部分開始改名為“順豐家”,它通常位于小區附近,面積約為40-60平方米,最大的特點是不擺放任何實體商品,而是通過掃描二維碼進行預購或者是在店內iPad上下單。
但一年多來,由于嘿客店的客流量和下單量都不多,收入主要還是來源于快件服務,相比之下,固定成本居高不下,它的盈利模式一直都被質疑模糊不清。
漢森世紀供應鏈管理咨詢有限公司2015年12月27日發布官微稱:根據知情人士透露,今日部分順豐嘿客店長陸續接到關店的通知,業務重點從門店運營調整到生鮮地推,不符合生鮮地推范圍的門店直接關掉,關店的員工轉崗到就近的快遞點部門。
這意味著此前相互獨立的順豐嘿客和順豐優選將出現更多的業務重疊,因此也可能會出現部分業務人員冗余。
3.
三類企業最可能裁員
物流界人士感慨,2016年的這個冬天會很有點冷,不僅僅是物流人才感覺到冷,物流領域的企業也一樣的冷。
專家分析,當前物流領域裁員的企業大體有三大類:
一是傳統大型物流企業,因主動轉型而裁員。互聯網時代,傳統大型物流企業從重模式向輕模式轉型是必然,員工編制也在向眾包、合伙人制度轉變。這本質上就是對企業經營的轉型,因為未來的物流企業都將走向“創客化”“開放的平臺化”,這個方面,順豐、德邦等企業已經先拔頭籌;
二是新銳“互聯網+物流”創業企業,盲目擴張后裁員。2015年是物流互聯網化快速爆發之年。不少創業期首輪融資后的企業,開始盲目的擴張,布局全國的網絡,浮躁、求快、惡意價格戰燒錢,然而年底整個資本市場收縮,后面的投資接不上,最后不得不大面積裁員收緊。這類企業大部分是玩“互聯網+物流”的企業。
第三類是中型物流企業,經濟低迷導致業務不景氣,被動裁員。2015年,整體經濟低迷,商業低迷直接影響到物流,特別是那些傳統物流服務的企業,一旦業務量下滑,整個企業將面臨巨大的壓力,年底裁員成為必然趨勢。2016年這一類企業將面臨全面的洗牌。
“企業招人和辭退員工是很正常的,不宜過多討論這個事情。順豐還在招人,正在向綜合物流商轉型,這其中會牽涉到轉崗。總體來說,物流行業還是很缺人,尤其是缺技術人才。”快遞物流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對界面新聞記者說。
2016年物流行業將面臨大調整,傳統思維的物流企業,將面臨非常大的沖擊,那么,想在物流職場有所作為,又應該如何練好內功呢?
4.
互聯網時代需要哪些物流技能?
互聯網時代,物流人才與傳統物流人才差異很大,傳統物流人才只要懂運營、懂管理、懂系統、懂流程……而在當今互聯網時代的中國物流,單獨懂物流的人才壓根兒“不跑火”,“跑火”的是那些具備綜合實力的物流人才。
新時期究竟需要具備哪些綜合實力,才能算得上是物流人才呢?
懂物流,還得懂項目管理。物流的每一項工作都離不開項目管理,學好項目管理,物流職業生涯處處吃香,媽媽再也不用擔心你找不到工作啦!
懂物流,還要懂互聯網營銷。新時代的物流人,必須要學會如何玩轉互聯網。如果你懂物流,會玩互聯網,懂互聯網營銷,了解營銷途經和方法,不管哪家物流企業對你來說都只是“小case”。這方面的人才可算是目前中國物流最奇缺的人才哦。
懂物流,還得會“算賬”。物流與商流、資金流、信息流永遠是一體的,每一項物流管理都與成本密切相關,懂物流的人,如果會“算賬”,對財務和管理會計精通,對你的職業生涯絕對是有用的哦!
懂物流也懂供應鏈,并沉淀在“一線”。有物流供應鏈理論知識是基礎,如果你不沉到行業里去,久而久之只會變成“扶不起的阿斗”,有專業基礎,再沉淀于一線將其摸透,這樣的物流人才必然大受歡迎。
懂物流,還要會玩數據分析。現如今,大數據驅動整個物流行業,未來3-5年,物流領域的數據價值將會是“一座金礦”哦。許多企業全面重視數據在物流領域的商業價值。這也意味著未來3-5年會玩數據分析之人無需擔心會丟飯碗啦!
懂物流,還得懂ppt和ps等技術。過去物流行業,是粗放式管理的行業。互聯網時代,企業需要隨時創新和整合,企業需要隨時借助互聯網的開放空間去展現經營變革、管理創新,同時需要用開放的思維去影響和推動資源整合。
所以懂物流,擅長PPT及PS技術的人才,在物流企業可以“吃香的喝辣的”啦。
懂物流,還得會點金融知識。金融可是物流的孿生兄弟,未來物流、供應鏈金融擁有足夠的發展空間,當今懂物流的人不懂金融、懂金融的不懂物流,這樣雙核驅動的跨界人才是奇缺的。
懂物流,還要有敏銳的商業嗅覺。新型的商業時代,需要的人才不僅僅是會干活,還要懂商業,特別是敏銳的商業嗅覺,同時對于獲取的信息會進行篩選、加工、分析,最后得出有指導意義的信息。
懂物流,還會玩移動互聯網。如今,許多物流企業都在移動互聯化,物流行業移動互聯技術的人才奇缺,每一個運營終端、每一個作業細節、每一項成本管理都離不開移動互聯,特別是物流平臺化企業,這樣的人才奇缺。
懂物流,并擅長交流,善于分享。
專家建議
四類物流企業慎入
中國供應鏈聯盟理事、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物流信息化專家、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物流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專家組組長)黃剛告誡物流從業者,當下有四類物流企業要謹慎入職:
一、浮躁的“互聯網+物流”平臺。
2015年,“互聯網+物流”全面逆襲整個行業,很多新銳創業企業靠一個故事、一個PPT,拿一筆投資,就開始大張旗鼓的說要整合一個行業、顛覆一個領域。其中有不少的創業者還是非物流行業的外行。物流行業門檻很低,但水很深,時至2015年底,已經有部分企業在浮躁擴張、惡性競爭、盲目布網的推進過程中開始斷糧了。即使現在沒有斷糧的,在商業模式不清晰,商業內核不健全,管理體制缺乏,行業資源不匱乏、企業高管浮躁的現狀下,陸續也出現不健康的窘況。這樣的企業,提醒大家謹慎選擇。
二、活在過去成功中的企業。
中國20多年的物流發展,過去第一個改革開放的年底,成就了第一代物流創業家,這些企業家是值得我們所有物流人尊重的,他們帶動了中國物流的第一次快速發展,從傳統物流邁向現代物流。過去的成功,不能代表現在和將來的成功。過去的成功大部分靠的是機遇+冒險,商業模式靠的是信息不對稱、資源不開放,獲得的利潤空間。
今天的互聯網時代,時代變了,那些還活在過去的模式中的企業,他們正面臨生與死的分水嶺,他們如果變,要被內部的各種歷史沉淀、企業傳統的體制折騰死。不變,要被行業新銳的競爭模式搞死。特別是那些還活在過去模式的企業,比如:某些國企、某些害了“國企病”的民企、某些大型民企,曾經成為中國物流教科書案例的優秀民企、某些模式一成不變的快遞企業、某些報業背景的城市配送企業、某些管理層思維老套的中小民企(區域性零擔、城市配送企業)。
三、沒有新思維團隊的企業。
在中國物流領域,還是有不少土豪老板的,他們在過去抓住商機,一夜暴富,在當下求賢若渴,不吝給出重金招募人才。實際上很大一部分這類企業都是毫無創新的團隊,有一幫思維落后且固執的高管,可能還有一群豬一樣的隊友...不少年輕朋友可能因為薪水而動容,實際上要謹慎。年輕人要記住,找工作,你找的不是一份工資,還是找一個未來的人生。
四、沒有良好的企業文化、沒有歸屬感的企業。
一個企業,如果沒有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不能給員工帶來歸屬感。很難形成凝聚力,很難在互聯網時代快速創新。同時有的企業形成官僚文化、家族文化、不把員工當人看的暴力文化、早令夕改的不誠信文化……去了這樣的企業,多半是浪費時間和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