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子報 發布時間:2022-3-17 9:54
偏光片被譽為光學行業的“芯片”,中國廠商在偏光片領域已經悄然崛起。近日,日本矢野經濟研究所公布了2021年主要偏光片制造商的生產份額排名。中國廠商杉杉集團下屬子公司杉金光電力壓日本住友集團和韓國三星SDI,以24%的份額排名全球第一,另一家中國廠商恒美光電的全球生產份額也名列前茅。
當市場規模從跟跑實現趕超,中國偏光片企業如何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更上一層樓”,成為下一步關注的焦點。
全球偏光片市場規模超百億美元
偏光片是顯示面板的重要組成原材料,結構復雜、生產工藝流程多,被譽為光學行業的“芯片”,屬于資本密集型、技術門檻高的行業。
在顯示領域,偏光片最早用于LCD液晶屏幕。由于一塊LCD屏幕會用到兩張偏光片,液晶面板就成了偏光片的“消耗大戶”。據了解,偏光片占到液晶面板成本的10%左右,其生產面積的70%應用于大尺寸TFT-LED領域。鑒于毛利率在液晶顯示產業鏈中處于較高水平,偏光片成為目前業界熱衷投資的領域之一。
對于AMOLED屏幕而言,其顯示原理與LCD屏幕不一樣,理論上AMOLED的顯示成像不需要偏光片。不過,因為AMOLED的基板會反光,所以一般也需要采用偏光片降低光反射。由此可見,偏光片與顯示行業息息相關。
賽迪智庫集成電路所光電子研究室主任耿怡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受全球顯示產業規模持續增長的正向影響,全球偏光片市揚不斷擴大,整體市場供銷兩旺。”數據顯示,偏光片的全球市場規模長期以來穩定在100億美元以上,中國國內市場規模將從70億美元增長到80億美元。”
從全球范圍來看,日韓廠商進入顯示市場較早,積累了較為完整的專利鏈條,并且形成了相當大的產業規模,因此偏光片技術被日韓廠商所掌控,相關行業也長期被日韓廠商所壟斷。近年來,隨著國內顯示企業不斷加碼偏光片的投資、研發和生產,偏光片的本土化問題慢慢得到解決。
“偏光片主要應用于TFT-LCD液晶屏。與2021年相比,2022年LTPS和剛性OLED產品布局正在發生變化,TV、筆記本、顯示器等產品的市場結構也在變化,偏光片廠商需要對不同面板客戶的需求做好產品布局。”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魯瑾對記者說,2021年全球新型顯示行業產值和產量均創新高,中國大陸地區繼續保持全球顯示器件出貨量第一的地位。2022年液晶面板將面臨市場轉折,需求規模增速將下滑,市場將更理性,行業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偏光片產業未來發展的機遇主要集中在上游實力和創新這兩個維度。”耿怡向記者表示,一方面,偏光片產業鏈上游的利潤更高;另一方面,偏光片上游技術突破對打破現有競爭格局至關重要。
中國保持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近年來,我國偏光片行業開始發生重要變化。
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常務副秘書長胡春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在偏光片市場需求方面,我國繼續保持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根據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的分析,2022年中國大陸市場對偏光片的需求將超過4億平方米,全球占比接近三分之二。從供給層面來看,我國廠商開始進入頭部位置。其中,杉杉股份完成對LG化學旗下偏光片業務的收購后,旗下子公司杉金光電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偏光片供應商。
“近幾年我國偏光片產業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和進展。”魯瑾告訴記者。據了解,目前杉金光電廣州工廠已有2條偏光片Full+Line產線,而其新增的兩條超寬幅偏光片產線寬幅均為2250mm;張家港項目已經開工,在擴大產能規模的同時,也提升了本土化率。
恒美光電也先后在昆山、福州和丹陽落子布局偏光片業務,其研發團隊已成功開發出超大尺寸UV膠疏水型高品質偏光片,滿足大尺寸面板需求。
CINNO Research資深分析師張姍姍向記者表示,我國偏光片產業依托我國的顯示產業龍頭地位,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
在國內偏光片上游材料本土化配套方面,隨著杉金光電、恒美光電等國內偏光片廠商市場份額的提高,未來2至3年本土化配套會加快。LG化學投資廣州的保護膜已經投產,東材科技、潔美科技、龍華薄膜等在保護膜、離型膜、亞克力膜方面也已經或即將規模性投產。
“我國成為偏光片產業的重要生產基地,隨著多條2500mm寬幅產線的量產及后續多條偏光片產線投資計劃的公布,我國偏光片龍頭廠商的優勢地位開始顯露。”張姍姍對記者說。根據CINNO Research的調查數據,預計到2025年年底,我國大陸地區的偏光片廠商產能占比將超過整體偏光片市場的50%:其中杉金光電產能占比約30%,并將目標設定為2025年市場占有率達45%以上;恒美光電產能躍居全球第四,占比約15%;盛波光電及三利譜也將超過5%。
深化全產業鏈發展是下一步重點
顯示產業正在從規模竟爭轉向質量競爭,競爭的重點也從面板企業的竟爭轉向面板與上游產業鏈并重發展。國產偏光片產業的崛起,對于保障中國新型顯示產業鏈安全以及長期健康穩定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我國新型顯示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保障全產業鏈完整仍面臨諸多挑戰,如偏光片的關鍵原材料PVA膜、TAC膜、保護膜/離型膜仍未實現本土化。”魯瑾向記者表示,這些挑戰還需要顯示產業上下游企業加強技術協作、聯合開發、資源共享、信息交互、創新突破,建立完整的供應鏈生態。
胡春明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強調,隨著我國偏光片行業優勢的突出,發展“不平衡”和“不匹配”的劣勢也日益影響著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偏光片上游材料過度集中,影響供應鏈安全的同時,也使我國偏光片行業難以在全產業鏈上形成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偏光片技術正在向非TAC、無偏光片等方向加速演進,而我國的行業儲備尚且不足。
在偏光片產業發展的同時,無偏光片技術開始備受關注。那么,作為顯示發展重要趨勢之一的無偏光片技術,是否會對偏光片產業造成“威脅”?
“無偏光片技術主要應用于AMOLED折疊屏,我們觀察到多家顯示面板龍頭在展開研究,并有相關專利申請。目前該技術處于商用萌芽期,對面板的生產制程及材料要求較高,成本和量產穩定性方面需要繼續改善。在較長時間內,無偏光片技術會是折疊屏這類高端產品的選擇。”張姍姍表示。
耿怡對記者指出,目前來看,TFT-LCD用偏光片仍是市場主要力量,而無偏光片技術主要集中在AMOLED領域,屬于細分領域。
“隨著技術、設備、材料的進步和成熟,無偏光片技術首先是完善和優化AMOLED技術。對于對成本十分敏感的TFT-LCD而言,影響仍然有限。”胡春明認為,無偏光片技術的發展前景還要看AMOLED面板的滲透率能否在中長期內快速提高。
“當前,國內的產業劣勢在于偏光片上游材料仍然依賴進口,需要深化產業鏈發展。同時,高端產品線如IT、OLED、車載等方面的性能依然不足。國內廠商與國際龍頭還存在差距,期待他們能通過更好的國際合作,在性能、品質、成本等方面發揮優勢,為整個顯示產業帶來技術提升等方面的核心價值。”張姍姍對記者表示,今后包括偏光片在內的我國上游企業還需進一步完善自主供應鏈與知識產權體系,同時面向新型顯示需求展開預研,做好上游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