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子報 發布時間:2022-3-21 9:38
黨中央、國務院多次提出,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謝志成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采訪時指出,從目前來看,企業主體地位不強、市場作用發揮不夠、產學研協同創新組織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仍較突出。建議全面系統加大對企業創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
創新驅動關鍵是強化企業主體作用
企業直接面對市場,是市場的主體,也是創新的主體。近年來,江蘇一直把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重中之重來抓,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聯合體,每年向企業征集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支持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鼓勵企業應用“首臺套”重大裝備、“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軟件等創新產品,初步形成創新目標由企業確定、創新投入以企業為主體、創新過程由企業組織、創新成果轉化由企業主導的創新生態系統。
目前來看,科技與產業“兩張皮”的問題還存在,企業應如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形成以創新為驅動的內涵型增長?
謝志成建議,國家層面研究出臺“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全面系統加大對企業創新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支持企業成為創新決策的主體。在面向產業技術應用或有較強產業應用可能性的科技計劃項目上,建立健全“企業出題、政府立項、企業資助、協同破題、優先轉化”的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合作機制。
二是支持企業成為創新投入的主體。構建以“普惠”為主的稅收優惠政策體系,在現有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基礎上,開發新的稅收優惠政策工具,支持和激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如對基礎研究投入多的企業給予優惠,更大力度支持企業創新成果的首購首用等。
三是支持企業成為創新組織的主體。加大國家科研計劃對企業的開放和支持力度。以企業特別是基礎較好的民營企業為依托,布局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產業基礎技術研究院、制造業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調動企業創新積極性,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四是支持企業成為成果轉化的主體。如在應用研究型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管理委員會,以企業的創新需求為導向,開展產學研合作;設立科技成果產業化基金,為企業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資金支持。
分類施策讓企業敢轉、愿轉、會轉
推進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打造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手段,對制造業企業而言,“智改數轉”是關乎生存和發展的“必修課”。
江蘇省高度重視制造業的“智改數轉”,目前,江蘇省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作核心指標、工業數據分類分級試點成果、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主要指標等均居全國首位,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連續七年保持全國第一。
“隨著制造業‘智改數轉’的推進,我們也發現一些關鍵技術還存在制約,廣大中小企業還普遍存在‘不會轉、轉不起’等問題。”謝志成說。
為了讓更多企業真正“敢轉”“愿轉”“會轉”,江蘇省從2021年年底專門啟動了制造業“智改數轉”三年行動計劃,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領軍服務商培育、自主可控工業軟件應用、智能硬件和裝備攻堅等十大工程,并針對不同主體分類施策。
針對行業龍頭企業,江蘇要求企業對標世界一流,實現從單項應用到集成應用創新轉變。針對中小企業,則建設全省中小企業智改數轉云服務平臺,對其提供免費診斷服務,推行專精特新企業智能制造顧問制度,幫助解決“不會轉、轉不起”的問題。支持“鏈主”企業基于平臺開展協同設計、采購、制造、銷售和配送等環節應用創新,帶動上下游企業數字化協作和精準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