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內蒙古日報 發布時間:2017-5-2 8:8
2015年,張小蕓只身來到陌生的內蒙古投資農村電商項目。當時,她對自己說:“農村電商這條路不好走,但是不走一定會后悔。”
張小蕓深知,當前我國農村電商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情形恰恰是“工業品下鄉易,農產品進城難”,而只有解決了農產品上行的問題,把農特產品賣出去,才能實現農民的增收致富。而她要做的就是打造一個村鎮O2O電商平臺,既能讓農民買到物美價廉的工業品,又能助農民把農特產品銷往城市。
內蒙古作為全國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農特產品物產豐富?墒遣簧賰炠|的農產品不僅賣不上好價錢,甚至連賣出去都難,京東、阿里等各大電商平臺雖然都有所入駐,但是農產品上行的路仍不是很順暢。
張小蕓跑遍內蒙古70余個縣區市,考察各大農村電商平臺的運營情況,并與當地的商務局、種植大戶和農民反復進行溝通。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市場考察,張小蕓發現,農村電商不僅僅是開個網店那么簡單,農產品上行是一個體系建設,產品的質量、包裝、銷售、售后等每一個環節都要有相應的組織,電商平臺必須得沉下心做很多基礎工作。
越是困難,越想奮力一搏。2015年5月,張小蕓注冊了內蒙古樂村淘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在內蒙古跑馬圈地,“試水”農村電商。
公司成立之后,線下體驗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原本規劃的“一個村子一家體驗店”的思路也被村民日益高漲的申請熱情所打破,不得不酌情增加體驗店的數量。村民紛紛把自家的土豆、玉米等農特產品放到樂村淘的網上銷售,農特產品供不應求。然而由于各地生產水平和消費習慣的差異,部分線下體驗店的運營情況并不是很樂觀。“癥結在哪里?農民的需求是什么?”這是張小蕓一直思考的問題。
通過進一步的市場考察,張小蕓發現資金不足、銷路不暢和生產技術匱乏是當前農民面臨的首要問題,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生產出高質量的農特產品,實現農產品上行的目標。為此,公司轉變發展策略,重點發展農業項目。整合多家大型農資、農業機械廠家、農業科研機構、金融等資源,并與政府及農業合作社、種植大戶達成合作協議,開展全程跟蹤式訂單農業服務。這不僅為村民提供了測土配肥、技術指導服務,還積極與銀行對接為村民爭取到了助農貸款。
截至今年3月底,樂村淘內蒙古地區線上平臺交易額達8000余萬元,線下交易額達2900余萬元。覆蓋范圍從1個縣級管理中心發展至52個縣級管理中心,從1個體驗店發展至4000多家體驗店。
經過兩年在農村電商領域的摸爬滾打,張小蕓有了更多體會,“農村電商的初衷就是解決農村難買難賣的問題,推動當地農資、特色農產品電商化發展”。然而,要實現農產品上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農產品質量標準化、規;、品牌化上下功夫。兩年來,張小蕓在創業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她的目的只有一個: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她把這稱作是一種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