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發布時間:2018-4-2 9:7
近日,有消費者向記者反映,餓了么已于近期上線“準時達PLUS”服務,在初期作為超級會員,自己可免費享受該服務,但近期突然需額外收費,影響會員體驗。對此,記者聯系餓了么相關負責人,對方回應,“準時達PLUS”是面向用戶推出的增值服務,與超級會員沒有直接關聯。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去年6月美團外賣也上線類似的業務名為“準時寶”,在行業剛形成雙寡頭格局不久,兩大外賣平臺紛紛將“準時”視為增值服務確實應引起重視。
外賣“準時送達”,從某種意義上說的確難以保障。一方面外賣配送員送餐會受到天氣、交通狀況以及節假日等因素制約,另一方面也與某時間段的訂戶數量有關系。外賣服務時段相對集中,高峰期配送周期往往會被動拖長。不過,正是考慮到這些因素,體諒外賣配送員的辛苦,消費者對于外賣稍微遲幾分鐘送到大多能夠接受,這無疑是整個社會對于外賣行業理解和寬容態度的體現。
但是,一旦將“準時到達”上升為“增值”服務,性質就會有所不同。“準時到達”是賣平臺對于消費者的一種服務承諾,消費者既然已經付了配送費就不應該額外為準時送達付費。也即,“準時送達”應該包含在配送服務的既有承諾中,而不是一夕之間變為增值服務。
如果說,“準時送達”成為“增值”服務的邏輯行得通,那么是否高鐵準時也要成為“增值服務”,電影院準時放映也要成為“增值服務”?顯然不行,這樣的邏輯不符合服務原則,也偏離了正常的市場秩序,有侵犯消費者權益的嫌疑。
或許,這種服務對于價格不敏感者、急需餐食充饑、時間緊急等用戶來講,額外增加收費以換取優先權,似乎并無大礙。但平臺優先配送,外賣配送員收入又與其掛鉤,則配送服務必然會出現傾斜。當外賣配送員不再根據路線優化,而是誰購買“準時送達”服務就優先配送,而其他訂單被迫延時的時候,就很容易出現大家都要被迫購買“準時送達”服務的現象,最終只能是平臺獲利,用戶集體受損。
在外賣大戰結束之后,競爭對手相繼退出,市場集中于美團和餓了么兩大平臺之后,競爭壓力大為縮減,平臺開始圍繞盈利做文章,相繼落實諸如取消補貼、紅包縮水、提高配送費等措施。“準時送達”收費服務的底氣也來源于此,其名義上是為了滿足用戶的及時送餐需求,實際上是借壟斷渠道增加收入來源。
從市場競爭的角度看,平臺為爭搶客戶資源、市場份額,除了比拼價格外,還需要依靠服務質量來吸引消費者,像準時送達、保質保量、增值服務等應該作為競爭點,各家都要發力于此,想方設法提高相關服務水平,盡可能讓消費者滿足。同時,要重申“準時送達”應是外賣服務標配而非“增值”服務,還需要職能部門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