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發布時間:2018-5-14 9:6
中國鐵路總公司(以下簡稱“中鐵總“)已經啟動環渤海及山東地區15個港口大宗貨物公路汽車運輸轉向鐵路運輸(以下簡稱“公轉鐵”)三年貨運增量行動方案研究。目前計劃是,至2020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公轉鐵”貨運量增長20%左右。也就是要從現在的不到8億噸逐步提高10億噸左右。5月11日中鐵總相關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透露了上述信息。
中鐵總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2018年,中鐵總會配合生態環境部在環渤海及山東地區擴大調整運輸方式范圍,港口煤炭礦石疏港“公轉鐵”試點工作。他稱,目前,各相關鐵路局集團公司按照“一港一策、一廠一策”要求,以煤炭和礦石集疏運為重點正在制定各自運力協調方案。“鐵路運輸完全有能力覆蓋汽運退出該市場后的預留空間。”他說。
這與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即霧霾治理直接相關。京津冀地區是中國大氣污染最為嚴重的地區。原環保部數據顯示,2016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部分城市PM2.5平均濃度超標1倍以上。
國務院于2013年9月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到2017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PM2.5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以下簡稱“京60”)。
為實現“京60”目標,2017年2月,原環保部聯合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以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政府印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環渤海“公轉鐵”即是該方案中提出的最重要手段。
據財新網2018年4月13日援引原環保部調研報告報道,環渤海地區主要有四條線路運輸集港煤炭,分別是大秦、朔黃、蒙冀和瓦日鐵路,總設計運輸能力12億噸/年,2017年實際運輸7.5億噸煤炭,空余運能4.5億噸,運能利用率62.8%。其中,大秦和朔黃鐵路運能接近飽和,2017年運輸煤炭7.34億噸,運能利用率91.8%。蒙冀和瓦日鐵路運能潛力巨大,2017年共運輸煤炭1950萬噸,運能利用率僅4.9%,尚余3.8億噸運能。
“公轉鐵”的直接受益方非中鐵總莫屬。受宏觀經濟影響,中鐵總自2013年3月成立以來,煤炭等資源類大宗商品(通稱黑貨)貨運量基本處于下行狀況,且降幅不斷擴大。2012年至2015年,國家鐵路貨運量分別下降1.8%、0.4%、4.7%和11.6%,2016年鐵路貨運量降幅開始收窄,但仍同比下降2.36%。
2017年,原環保部開始強力推動“公轉鐵”。4月,天津港禁止汽運煤集港;9月底,環渤海港口禁收汽運煤集港,煤炭運輸由汽車運輸開始向鐵路運輸集中,鐵路貨運量取得立竿見影效果。2017年國家鐵路貨物發送量達29.18億噸,較上年增長10.1%,不僅是6年來首次取得增長,更超額完成年運輸量27.5億噸的目標,取得貨運量翻身仗的勝利。
鐵路貨運量的增長更延續至今。中鐵總5月10日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1~4月,國家鐵路貨物發送量完成10.2億噸,較去年同期9.63億噸同比增長5.59%。4月,國家鐵路貨物發送量完成2.42億噸,同比增加387萬噸;日均裝車13.23萬車,同比增加2961車。其中,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貨物發送量增幅最大,達到18.3%。2018年,中鐵總貨運工作目標為30.2億噸,按此計算一季度已經完成全年計劃的33.77%。
客運增長更為強勁。2018年1~4月,國家鐵路發送旅客10.53億人次,同比增長6.93%。4月,國家鐵路旅客發送量2.85億人次,同比增長9%。其中,動車組發送旅客1.71億人次,同比增長16%。有17個鐵路局集團公司旅客發送量實現同比增長,其中中國鐵路蘭州、西安、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同比增幅均超20%。
中鐵總當前鐵路運輸形勢與運輸收入情況吻合,中鐵總4月28日發布2018年一季度報告顯示,2018年一季度中鐵總貨運、客運收入分別為707.53億元、827.6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89%和8.20%。
2018年一季度,全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19.72億元,同比減少4.99%,其中國家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86.37億元,同比減少5.68%。就投資同比下降原因,中鐵總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解釋稱,2018年全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計劃7320億元,同比減少8.5%。“總額減少后,單季下降很正常。”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