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觀新聞 發布時間:2018-9-17 8:16
在我們的印象里,方向盤和駕駛室是汽車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然而今天下午,上海人工智能企業——西井科技發布了自主研發的Q-Truck無人駕駛電動重型卡車,沒有方向盤,也沒有駕駛室,車頭部位安裝的是卡車電池。
近年來,西井科技與振華重工、珠海港、西藏珠峰等企業深度合作,為推動人工智能和各產業結合提供了解決方案。今天發布的Q-Truck,將人工智能視覺技術與汽車行業結合,有望在續航里程、控制精度、安全性等方面實現突破。
西井科技首席執行官譚黎敏介紹,研發團隊從樂高積木的模塊式車頭中獲得靈感,將電池裝在Q-Truck的車頭部位,車頭外形則很炫酷。低速版Q-Truck最大滿載續航里程是65至150公里,高速版則是150至300公里,充滿電量僅需2小時。車頭的LED人機交互屏會實時顯示電量。車上還有一塊備用電池,當卡車在行駛過程中耗盡電量時,這塊備用電池能提供行駛30公里的電量。此外,利用無線充電技術,當卡車所有電量耗盡時,其它Q-Truck可前來為它充電。這些充電問題,都無需人工解決。
港口是Q-Truck的主要作業環境,而港口復雜的環境對重卡的控制精度有很高要求。在往重卡上裝載集裝箱這一環節,業內對準確度的誤差要求限定在5厘米以內;在港口的通行環境內,車道內測與車寬僅有0.02米之差。
經驗豐富的駕駛員都要繃緊神經操作的工作,無人駕駛能順利完成嗎?譚黎敏表示,借助高精度矢量地圖構建技術和車輛底層線控技術,Q-Truck的多種傳感器能聯合辨識周邊環境,同時采用電子信號控制,讓傳動響應速度達到10毫秒,實現20毫米的精準控制。
談及無人駕駛,安全一直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在沒有駕駛員的情況下,車輛如何感知復雜的路況信息并及時做出反應呢?西井科技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其自主研發的Sense-All感知系統。通過視覺攝像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多套傳感器系統,可實現360度范圍內至少兩套以上的感知傳感器全覆蓋,最長檢測距離可達200米,能有效識別范圍內人員、設備狀態并作出預測,滿足安全作業。當系統運行產生故障時,智能互聯救援系統會及時發現,并指派另一輛Q-Truck自動對位故障車輛,將其拖至維修區,所有過程都無需場外車輛進入。
公司股東、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在發布會上表示:“高科技不是用來秀的,是用來解決客戶痛點的。”在他看來,Q-Truck將在港口集裝箱運輸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逐步取代傳統的集裝箱卡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