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目前各大醫院擁有口腔、腸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多個部位的微生物檢測項目,但幾乎都是采用細菌培養觀察等傳統方式進行檢測,無法全部了解微生態菌群健康狀況。以腸道菌群檢測為例,通過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法、熒光定量qPCR等的核酸檢測技術,可以了解人體腸道菌群微生態和特定菌的情況。全新的診療研究方向,也帶來了更為宏大的商業想象力。根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TransparencyMarketResearch的調研分析,目前人體微生物市場主要分為診斷和診療兩個方向,預測2020年到2024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將達9.2%。據廣證恒生預測,微生物診療領域的全球市場空間在2026年有望達到100億美元。通過觀察和計數糞便樣本中的細菌,可以了解人體腸道內的微生態環境。廣東專業菌群檢測預測疾病
腸道菌群檢測是繼“人體基因組計劃”后,2007年,“人體微生物組計劃(HMP)”在美國正式啟動,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投入1.5億美元進行研究。“人腸道宏基因組計劃(MetaHIT)”則由歐盟投入資金進行研發,共有8個國家的13個科研及工業機構參與研究。至今,兩大計劃在腸道微生物與孕期健康、早產、人體免疫、早期糖尿病的關系等多個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研究結果,并在《科學》、《自然》等前列期刊發表數十篇科研論文,引起巨大反響。安徽專業菌群檢測準確性高上海沃本--專業的腸道菌群檢測選擇;
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腸道菌群組成及細菌表位變化:①納入127名強直性脊柱炎(AS)患者與123名健康人,對糞便菌群進行宏基因組測序;②鑒定出7個菌種在AS患者與健康人中有明顯差異,在菌株水平未發現AS患者與健康人的明顯差異;③抗TNF改善與AS患者的菌群變化(患者失調的菌群更趨近于健康人,包括一些與AS相關的菌種)相關;④AS患者糞便中可檢測到特定細菌表位(與HLA-B27呈遞的表位相似)的富集,抗TNF改善與這些潛在交叉反應性細菌表位的減少相關。
檢測報告內容:健康評估總分腸道年齡評估;腸道菌群檢測腸道菌群平衡指數、菌群多樣性指數有害菌、有益菌豐度;超過7萬5千種腸道菌群豐度;與疾病相關菌異常檢測致病菌檢測:艱難梭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彎曲桿菌。性能指標檢測技術:高通量基因測序檢測樣品:糞便檢測基因:16SrDNA技術平臺:IlluminaHiseq測序深度:3萬有效期:2年檢測周期:1-2周特點腸道菌群種類數量從200~2000種,個體差異巨大糞便取樣簡單無創,棉簽變色即可在家就可取樣,無需前往醫院,手機電腦查看或打印報告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精確檢測腸道菌群致病菌涵蓋:艱難梭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彎曲桿菌近20萬例人體腸道菌群樣本數據庫,可精確到種。腸道菌群檢測:對抗代謝性疾病新武器!
腸道菌群可以促進代謝。腸道菌群尤其是共生菌能夠競爭營養供給,與宿主共同消耗營養來源,防止不需要的營養物質過度產生;四、維持平衡腸道菌群。還可以產生抑菌物質來減少有害菌的生長,維持菌群健康平衡。同時,腸道微生物不斷刺激胃腸粘膜分泌粘液素,以保持腸道的潤滑。在我們身邊隱藏著各種破壞腸道菌群的因素,比如濫用藥物,飲食不規律,年齡的增長以及其他環境因素等等。即便沒有外界因素的干預,腸道菌群結構也是不斷的向壞的方向發展。所以,通過各種方式改善腸道菌群,都應該是每個人必須要關注的事情。腸道菌群檢測:對抗腹瀉新武器。云南腫瘤術后菌群檢測準確性高
在生物科技日新月異的現在,人類對自身微生物菌群的認識和探索已經取得了進步。廣東專業菌群檢測預測疾病
從生理角度而言,我們的大腦似乎與腸道關系甚遠。不過,近期的研究強有力地指出,聚集在我們消化道內的大量菌群,為大腦與腸道打開了溝通渠道。腸道菌群已被證實可以作用于宿主的情緒、情感、精神疾病狀態,乃至信息加工過程。但菌群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卻一直難以捉摸。到目前為止,對腸-腦關系的研究大多數研究指出了菌群狀態與大腦活動之間的相關性。而新的發現立足于對菌群參與應激反應的研究,試圖鉆得更深。現在,研究人員專注于恐懼,尤其是恐懼是如何隨時間消退的。他們追蹤了那些體內菌群減少的小鼠的行為變化,發現這些小鼠在細胞連接、大腦活動和基因表達方面都出現了異常。廣東專業菌群檢測預測疾病